李步蟾从县衙走出来。
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结果,但他的脸上却没有半分喜悦,反而是厌倦与鄙夷。
为了达成目的,他采用了自己最讨厌的方式。
其实,赵欣颜的话,并没有错。
大明之天下,官吏分化,各占一极,官员占了一个“名”,吏员占了一个“实”。
这大明的千万里河山,经纬穿插着两套规则。
自上而下,是以“官”着眼,各地由官府官途相连,全国仿若一盘棋。
自下而上,则是以“吏”着眼,各地胥吏各自为政,流水的官,铁打的吏。
这个天下的治理者,名义上是官,实际上是吏,天子之权不寄之人臣,而寄之胥吏,这才是底层事实。
科举越是烈火烹油,赵欣颜这样的“河伯”就越是根深蒂固。
秋雨依旧,连绵不绝,似乎是从两千年前,一直下到了今日。
街上只有雨声,李步蟾缓步独行,无悲无喜。
以他看来,大明朝“官”与“吏”这样的螺旋结构,类似于后世企业制度中的综合企业或联合企业。
在大明朱家总公司的所有权下,不同的子公司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相互之间并没有关联,子公司与大明这个总公司的从属关系,是通过其他机制来绑定的。
剥去儒家生硬套的那层忠义的遮羞布,露出来的底色,就是利益。
各自的利益,都有各自的优先极。
在利益目标趋同时,皆大欢喜,一旦利益发生冲突,对方就会变成一只烂草鞋,被他们满脸厌恶地丢弃。
“咦,步蟾贤弟,果然是你!”
有人从后边赶上来,大声说道。
李步蟾一看,是街坊潘彦,打着一把油纸伞,手中拎着一根像树桩一样的东西,上面贴着“百两茶”。
潘彦的父亲是经营黑茶的,看来他是准备子承父业了。
“原来是潘兄,这段时间少见了。”
李步蟾往一旁移了两步,小心偏开雨伞,免得将茶给滴湿了。
茶柱子有些分量,潘彦拎着吃力,干脆伸手抱在怀里,“没办法,这几日拜访了先父的几位故旧,要为稻粱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