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战机j-36的生产线采用了先进的智能脉动生产线模式,整个生产流程被划分为多个阶段,包括前机身、中机身、后机身、机翼和总装等环节,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车间、设备和人员。
各个车间之间通过高效的智能物流系统相连,确保零部件和半成品能够快速、准确地流转。
“进展都在计划内有序进行。”陈在青跟在萧宇旁边走边回答:“有一架已经在制造完成,过两天就会率先交付给军方。”
按照计划,中航临飞公司是生产一架就交付一架。
萧宇点了点头,来到车间的一个高台位置俯瞰整个生产线,有7架飞机正在井然有序的生产着。
每一架飞机的完成度都不相同,进度不一样。
其中一架已经制造完成,有的只是一个搞定了前机身,而有的已经开始总装了,按照原计划,j-36战斗机是每年交付给军方七架,五年时间总共交付35架。
不同于传统固定站位的生产模式,j-36采用的智能脉动生产线如同流动的钢铁舞台。机身分段在磁悬浮滑轨上以每分钟5厘米的速度移动,有实时显示装配参数与三维模型。
在机身中段工位,工程师佩戴着带有激光测距功能的智能眼镜,正用直径08毫米的钻头在合金框架上制孔。
这是j-36制造中的关键工序之一,每个孔径必须要保持002毫米的精度,角度偏差不得超过±3度,双机联合钻铆机正在另一侧同步作业,其钉头齐平度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效率也比传统工艺提升3倍。
在复合材料车间,十几数台五轴龙门铣床正在加工机身蒙皮。
这些采用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而成的部件,通过模压成型技术实现了01毫米的表面粗糙度。
技术人员将20层预浸料按特定角度铺叠后,送入180c的热压罐进行固化,整个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压力与温度曲线,确保材料强度达到合格标准。
尽管j-36战机生产线的自动化机器设备承担了85的工作量,但这架战机的制造仍离不开人类工匠的“指尖艺术”。在机翼装配区,高级技师正以半跪姿势进行盲孔铆接,由于内部空间狭小,他必须通过触觉判断铆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