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承眼眸一沉,这一点儿他之前倒是忽略了,“冬衣厚度不一样,价格不应该一样。”。
镇北军在北地,北地寒冷,冬衣要厚实得多。
同样的厚度,平南军所在的西南穿不上,动一动就要捂出汗来,还有京城,虽然也下雪,但是比起北地却要好些。
三处过冬不同,一样厚度的冬衣,不合适。
明晏明白了,她过的都是富贵日子,哪里关心过衣服价格的事情,也忽略了这些。
夏花又道:“而且这冬衣价格还贵,去年侯府也满府做了冬衣,用的布料虽然不是什么上等的,但是也都是耐寒耐用的布料,算下来每件的钱比这军中的冬衣便宜。妾身想着,即使镇北军的冬衣厚,贵些正常,可是平南军和京城的冬衣,应该不至于这么贵。”
明晏又召来孟西,“八百里加急,去平南军驻地找苏卫,问问他去年冬衣的情况,最好带几件回来看看。”
孟西领命去办。
夏花道:“公主,像户部常年采买的军需,按理来说这么大的量,肯定比我们这零散买的实惠许多,可是从账簿看来,没有更便宜。”
夏花又赶紧拿过来一本账簿,是户部军需采购粮食的明细,耐心和明晏解释清楚。
去年户部储粮不够,要从民间采购供给军粮。
市面上的米差不多是八十文至二百文钱一石,新米和陈米价格不一样,地方也有差别。
可是户部采购的米最高二百文一石,最低一百五十文一石。
虽然也是正常的价格,但是就算采购的是最好的米,这样大的量不可能没有优惠。
虽然一石米的出入可能就几十文,可是镇北军平南军加起来一个月就要用几万石。
若是在这上面吃了差价,一个月也好几千两呢。
明晏越听心越沉。
温承道:“户部每月开支巨大,光这一项多个几千两不算太打眼。”
明晏和温承对视一眼,一个月几千两,一年就是几万两。
若是真正采买的粮食便罢了,可是既然兖州秋粮征收有异,那从各地都少上报一些粮食,左手进右手出。
既不愁军粮,也不愁买家,银钱却从国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