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迷的角度看,他们的想法很朴实。
因为喜爱,所以觉得值得。
因为值得,所以想要见证。
时间来到下午六点,一波准点刷新,《大圣归来》的票房猛增2000多万,累计票房来到了157亿,正式超越同为张潇辰导演的《时空恋旅人》,荣登影视票房第一的宝座。
一时间四方震动。
从大年初三《大圣归来》第一次登上官媒版面,到大年初六一举夺回华国电影单日票房冠军的宝座,再到正月十二刷新由同一导演保持的华国总票房纪录。
短短十来天,《大圣归来》和他的缔造者张潇辰,已经连续三次被官媒点名称赞了。
更有甚者,某些媒体直接将张潇辰形容成为奇迹的缔造者,华语电影的救世主。
对此,张潇辰自然是敬谢不敏。
从第三方视角来说,奇迹缔造者这个说法还是有点东西的。
而对张潇辰来说,毕竟穿越这档子事都被他撞上了,总不能不让人开挂吧?
但客观来说,华语电影真的需要救世主吗?
哪怕没有张潇辰穿越的时间线,不是依然涌现出了以《流浪地球》、《哪吒》等一系列优质电影么?
明明后世在技术、特效、服化道、内容广度、受众审美水平、全体从业人员平均素质等等层面,都有明显且长足的进步。
为什么观众仍会觉得内娱在倒退呢?
插句题外话,正是这些国内观众看不上的内娱作品,已经悄无声息的一统华国周边国家的娱乐圈,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一如当年的韩流入侵。
你可以解释说观众的审美提高了。
也可以解释说是资本的锅。
资本试图掌控流量权,批量人为制造流量,迫使内娱逻辑从创作转化流量的正循环,变成了流量倒逼创作的恶性循环。
其后果就是新生代的流量质量每况愈下。
但客观公允的说,这些并不是根本原因。
要相信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如果只是流量质量的问题,那迟早会出现一个一统三界的顶流。
但事实是滋生真正意义上的顶流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