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也就盖棺定论不再提起。
等大臣们叽叽喳喳吵完,无本可奏的时候,韩昌龄这才从列中走出,先说了些有关边疆的事情,诸如要为边疆军士换冬装、要多建一些烽火台以备不时之需之类的,这些事是本来就要做的,韩昌龄提出来,无非也就是提早一些去做,朝中大臣并无言语,谢玄也统统应允。
说完这些,韩昌龄话锋一转,又说起储君之事,说道:“殿下,如今四方安定,后金也来朝,天下不可谓不太平,而平定北疆之祸,殿下应居首功,如此丰功伟绩,令天下人无不赞叹,而且如今陛下龙体欠安,臣窃以为应当奏请陛下,早立储君之事。”
此言一出,满朝无一人参言,韩昌龄的意思很明确,相比于太子未立寸功,谢玄却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说句不好听的,若是皇帝一病不起,也该将谢玄立为储君。
况且当下局势十分明朗,说谢玄已经把持了半个朝野也不为过,而太子还不知在何处,所以明眼人都不会出来反对,但又不敢贸然附和,毕竟皇帝的身体如何还没有定数,而且太子会不会回来也另说,届时若皇帝依旧立嫡以长,那就大事不妙了。
所以朝中多数大臣选择沉默,只有少数谢玄党中的领头人物纷纷附和。
谢玄却佯装一脸无奈地说:“父皇如今身体稍安,此事应该从长计议。”
一直立于太子党中的杨世平却突然出列,使得一半朝臣都为他捏了把汗,他们知道杨世平的脾气,但此时若是依旧如此锋芒毕露,恐怕不是太明智的选择。
只见杨世平出列,微微俯首,道:“臣以为。”恰到好处的停顿,让一众朝臣都将目光定在了他身上,韩昌龄也看着杨世平,他想看看这个老对手会在今天说出什么言论来。
吊足了众人胃口,杨世平才缓缓说道:“臣以为,韩阁老说得对,储君一事,确实该早日提上议程。”
和韩昌龄斗了一辈子的杨世平今日却说出这种话,不禁让众位朝臣窃窃私语起来,不知是杨世平觉得太子即位无望,转投明王党中,还是又有什么大事说出来。
韩昌龄闻言,也是一脸得意地看着杨世平,似乎觉得他已经看清形势走投无路才这么向明王示好。
明王也是心中疑惑,但也没说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