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面对的现实是日军的残酷进攻,抗战初期北平和天津迅速陷落。蒋介石决定放弃华北,他的主力将集中在长江一线。除了华北,他决心让日军为占领每一块土地而付出代价。
为了道德上和政治上的理由,蒋介石决心不顾一切,决定不仅在上海进行防御,而且主动地寻求战机。在军事上,这种决定毫无意义,而且也遭到德国军事顾问们的反对。
谁都清楚,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将遭到武器先进的日军飞机的轰炸。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他用一些最精良的部队去冒险,而不保存实力以备以后无疑会出现的更为重要的战役之用。
这是军事常识,但是蒋介石想向日本人和整个世界表明,他作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必须让日本人明白,这次不同于1931年和在此之前的几次军事侵略;他们面对的是全中国人民的抵抗。
保卫上海的战役始于1937年8月8日,直到11月8日结束——历经三个月的残杀,中国军队付出伤亡几十万人的代价,准确数字不得而知,而日本军队的损失是伤亡6万人。战斗发生在距离租界区五英里的地方,大部分战斗在中国居民区进行。一天,一名中国飞行员准备袭击停在黄浦江一个码头上的日本战略舰,由于错误地判断了目标,他把炸弹投在拥挤的租界商业区,炸死1000多人。
在淞沪决战中,有三位要人伤亡。其中之一是英国大使许阁森,他正乘车从南京到上海,一名日本飞行员用机枪打中他的脊椎骨。还有一个是蒋夫人宋美龄,当她的司机为躲避敌人的袭击把汽车开到路边时,她受了重伤,和她在一起的wh端纳也伤得不轻。
在上海会战期间,委员长不断地和每一位将领保持电话联系。他每天晚上平均断断续续地睡上三四小时,他还两次亲临前线视察。最后,日本人从南面包抄了中国军队,使中国军队全面溃退,乱哄哄地撤向南京。
这场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震惊了日本侵略者。它向世界表明,中国人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能够拼死战斗。
在11月9日纽约《时代》记者蒂尔·德丁的一次谈话中,蒋介石警告说:“敌人没有认识到中国领土是不可侵犯的。中国是打不垮的。只要在敌人的侵略下还有一块自由的中国土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