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遵照霍曜的指示,购置设备,持续招工,扩大工厂规模,短时间内福兴联合制衣厂员工已达千人,产品种类也有所增加,但仍以服装和鞋履为主。
汇报结束后,卢福眉头微蹙,担忧地说:“老板,工厂当前规模已能满足现有需求,若继续扩张,恐会出现产能过剩,若再投入资金却销路不佳,便会亏损。”
“我们现在还需扩大工厂规模吗?”
霍曜说:“现有规模还不够,未来可达万人,甚至十万人,现阶段至少要增至两千人,但这并非现在的事,按我的指令行事。”
“产能过剩的问题我来处理,你无需担忧。”
尽管卢福心中仍有疑虑,但见霍曜如此表态,也不好再多言,只能点头答应照办。
其他人都汇报完毕,只剩杨度。
杨度仅用五分钟便完成了汇报。
《风月》杂志每期销量约二十万册,单本净利润达五元,扣除成本后,加上广告收入,月净利高达四百万。
《夜生活》筹备完毕,下周首发,定价仅四元,瞄准低端市场。
这两项工作正有序进行。
杂志社分设两部分,《风月》由杨度主管,《夜生活》交由其带来的两位主编负责。
但这些并非杨度此行汇报的重点,也非他近期工作的重心。
他的视野已超越港岛,转向澳门及东南亚,特别是后者,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却遭遇阻碍。
杨度虽在 报界有一定人脉,但走出港岛便近乎从头开始。
他近日与桑国一位报业巨头接洽,欲借其渠道,遗憾的是,对方兴趣缺缺。
他亲赴桑国,滞留七日,却连对方一面都未见到,托人引荐亦遭拒绝。
杨度神情无奈,“老板,我并非不尽力,实是无能为力。
不过,我这儿还有个消息,一好一坏。”
霍曜示意说。
杨度忙道:“好消息是,昨日我得知,那人不知为何已到港,现住半岛酒店。
坏消息是,即便他在港,我们也未必能见到他,更别说借用他的渠道。”
“老板,其实这两个消息都是坏的。
我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