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智慧中枢的诞生
在“伽马5号”行星临时基地的核心实验室里,林轩的机械臂重重地拍在控制台上,发出沉闷的金属撞击声:“这‘量子之灵’现在连战舰编队的基础调度都卡壳,跟个生锈的老古董似的!必须得整出个新玩意儿来!”
全息投影中,老旧系统处理数据时不断跳出的错误代码,像密密麻麻的蛛网,昭示着它的力不从心。
马洛克双手抱胸,凝视着闪烁的故障报告,沉稳说道:“指挥官,现有的系统架构基于早期量子计算技术,面对二级低等宇宙文明的海量数据和复杂任务,确实捉襟见肘。我们需要一场从底层逻辑到应用层面的彻底革新。”
维克斯推了推特制眼镜,调出量子计算架构的全息模型,银灰色的纹路在他皮肤上微微发亮:“首要难题在于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和运算效率。传统的超导约瑟夫森结量子比特,相干时间太短,极易受环境干扰。”
马洛克扶了扶眼镜,在虚拟黑板上快速书写着公式:“或许可以尝试将超导约瑟夫森结与拓扑量子比特融合。拓扑量子比特具有天然的抗干扰优势,二者结合,或许能实现性能的飞跃。”
泽娜兴奋地补充道:“但散热问题也不容忽视!量子比特对温度极为敏感,现有的冷却技术远远不够。”
林轩的量子之芯高速运转,机械语音带着决断:“既然量子比特容易‘闹脾气’,咱就给它们打造个绝对安静的‘小窝’!把微型引力场模拟装置用上,给这些‘小祖宗’来个‘引力场协同冷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实验室成了不见硝烟的战场。科研团队围绕量子比特的稳定性、运算速度和能耗问题展开攻关。每一次量子比特的坍缩、每一个数据的偏差,都意味着无数次的重新调试和改进。
为了验证新架构的可行性,团队建造了专门的量子计算实验舱。舱内,超低温环境与微型引力场交织,上千个量子比特在精密调控下进行着复杂运算。
然而,初期的实验并不顺利,量子比特的错误率始终居高不下,运算速度也未达到预期。
“加大引力场的调控精度!”维克斯盯着监测数据,大声下令。
“调整量子比特的纠缠态!”马洛克在一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