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尖锐警报,这位漂亮的生命科学家将珊瑚礁灭绝数据与当前磁层衰减曲线重叠:“能量截留率超过10就会触发链式反应,我们需要主动释放粒子流。”
“不能让戴森云变成第二个恒星系的生态绞肉机!”林轩的量子之芯将警报级数据流注入语音模块,机械颌骨开合间,带着金属震颤的誓言在真空舱内激起回音。
为此,林轩深入研究情况后,将戴森云拆解成无数个可变形的量子膜单元:“每个收集器表面覆盖光感应纳米材料,遇到强光就像百叶窗一样调整角度。既能收集能量,又能反射多余辐射,平衡恒星输出。”林轩的量子之芯瞬间模拟出百万种光反射路径,机械身躯发出兴奋的电流嗡鸣:“怎么样?这招就叫‘见光折半’!”
经过三个月的量子对撞机验证,新型戴森云终于成型。每个收集器都内置量子纠缠通讯模块,利用量子瞬间感应的特性,当恒星耀斑爆发时,能在10秒内切换成透光模式。背面的离子推进器阵列根据引力变化实时调整推力,维持着行星轨道的稳定。
维克斯看着稳定在12的截留率,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次我们不是在破坏生态,而是在重建恒星系的心跳。”
林轩的机械手指在全息面板上敲出一串文字:“妥了!以后咱这戴森云就是宇宙级充电宝,还带智能控温防爆炸功能!”
他的电子语音回荡在环形舱室,而量子之芯深处,数以万计的文明发展预案正在持续推演——毕竟,对于刚迈入二级低等宇宙文明的林轩而言,这场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
这些能量不仅能满足基地日常运转,还为新型战舰的初级量子引擎提供动力。该引擎运用“量子-引力共振推进”技术,在内部构建微型引力场发生器,通过操控量子隧穿效应与引力场共振产生推力。升级后的战舰续航能力大增,探索范围扩展到周边5-6个恒星系。
在环形能源枢纽的核心控制室内,维克斯的手指划过全息屏,将戴森云收集的能量光谱放大到纳米级别。“这些能量波动太剧烈,直接接入引擎会烧毁整个供能网络!”他的声音里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
“瞧我的!”林轩的机械身躯发出一阵电流嗡鸣,量子之芯瞬间生成数百个能源调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