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日军巡逻兵朝悬崖搜来。岩甩抓起一块石头,猛地掷向远处灌木。“哗啦——”日军立刻调转枪口。趁此间隙,周岳咬牙下令:“改计划,炸仓库!” 老刀带着炸药包沿山壁滑下,摸到草棚边点燃引信。轰然巨响中,弹药库接连殉爆,火光映红山谷。日军大乱,而侦察队早已沿克钦猎人留下的藤索撤入密林。
三日后,新三十八师主力根据侦察队带回的坐标,精准炮击日军补给线。失去弹药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在战斗中溃败。师长孙立人拍着周岳的肩笑道:“你们这一炸,顶得上一个炮兵团!” 这场奇袭被收录于驻印军战报,美军顾问感叹:“中国侦察兵+土着智慧+美国电台=日军噩梦。”而“象鼻”的真相,最终被证实是日军用缅甸语谐音伪装的代号。
尽管远征军付出了巨大努力,胡康河谷依旧被日军牢牢掌控。这片区域的地理位置异常特殊,给远征军的作战行动带来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不仅如此,语言的隔阂更是雪上加霜,成为远征军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的巨大障碍,严重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和作战计划的实施。
幸运的是,在缅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了远征军外,还活跃着其他一些情报机构。正所谓“龙有龙路,虾有虾道”,这些不同的机构或许各自掌握着一些独特的情报资源和渠道。既然大家都怀揣着共同的目标——对日作战,那么为何不尝试携手合作呢?
于是,铁珍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他积极主动地与英军、美军、印军以及当地的一些机构取得联系,展现出非凡的决断力和行动力。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沟通和协商,铁珍成功地与这些机构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她坚信,只有汇聚各方的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战胜凶残的日军。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情报的获取和传递变得尤为关键。而不同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则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进而提高情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与其他机构的交流,铁珍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巧,还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路,这对她日后的工作无疑有着极大的帮助。
与此同时,铁珍还积极招募了一批当地的情报人员。这些新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和领域,他们各具专长,为情报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