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最左侧的女考官开口,态度温和。
常规问题,目的是观察考生的语言表达和心理素质。
郑仪没有赘述简历,而是提炼重点:
“我毕业于江东政法大学,师从徐永康教授,研究方向是行政法与公共政策。曾参与多个基层法治建设项目,对政府运作有一定了解。报考发改委,是希望能够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为江东发展贡献力量。”
简短有力,既突出了学术背景,又点明了实践经验,还表明了自己的报考动机,丝毫不拖泥带水。
魏宏皱了皱眉,拿起笔在评分表上写了几个字。
“你对江东省目前的产业结构怎么看?”
赵处长突然开口,问题直切要害。
这是个陷阱题。表面上问的是经济问题,实则暗藏派系之争,本地保守派希望保护传统产业,改革派则主张引入高新科技企业。
郑仪早有准备。
“江东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但面临转型压力。”
他声音仍旧平稳,没有因为紧张等情绪引起丝毫的反应。
“我认为,转型是必需的,但方式需要因地制宜。传统产业不能一刀切淘汰,而应该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引进也要审慎,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这个回答既没有完全倒向改革派,也没迎合保守派,而是提出了一个看似中立实则偏向务实的方向。
赵处长眯了眯眼,没有继续追问,但脸色明显缓和了些。
魏宏冷笑一声,突然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如果你负责的项目,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地方实际情况有冲突,你会怎么处理?”
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这个问题直指郑仪的立场,是唯上是从,还是坚持实际?
无论怎么回答,都可能得罪某一方势力。
郑仪面色不变,沉稳答道:
“首先,我会深入调研,明确冲突的具体环节和原因。”
“其次,我会整理详细的分析报告,向上级说明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调整建议。”
“最后,如果上级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