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体制的缓冲带。
郑仪的声音沉稳有力,每一句话都精准踩在政策与现实需求的平衡点上。
“基层法治的关键不在于立法有多完善,而在于执行有多到位。”
他拿出了一份详尽的数据分析,这是前世他任基层公务员时整理的痛点,更是重生后走访物流园的实证研究。
“建议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由司法部门联合工会、律协,定点派驻法律顾问。”
“推动劳动仲裁程序简化试点,对事实清楚的欠薪案件,实行‘48小时受理’制度。”
……
每一句话都切中要害,每一条建议都直击现行体制下可优化的空间。
他既没有否定张海峰反映的问题,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领导既看到了问题,又看到了政绩的可能性。
会场的气氛逐渐热络起来。
前排,王振国停下记录的笔,抬头看向郑仪的眼神已经带上欣赏;徐永康教授摸着胡子,眼中满是欣慰;程安书虽然表情依旧平静,但微微前倾的身体语言暴露了他的兴趣。
周慕云坐在台下,表情不再是那般的不在乎。
他本来只是例行公事来参加这个论坛,毕竟林家和新诚集团都需要掌握政策风向。
在他眼里,这种场合不过是学者们的清谈,政客们的表演,真正关键的东西从来不会在这种公开场合讨论。
可郑仪的发言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年轻人。
那不是书呆子的空谈,也不是马屁精的奉承,而是扎根现实的政治智慧。
他想起林志远曾不屑地评价郑仪:
“一个会抱大腿的凤凰男罢了。”
但现在看来,这个评价显然太过肤浅。
台上,郑仪正在总结:
“法治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实践。正如我和张海峰同志的经历所证明的,学者与工人、政策与执行、理想与现实,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法治进步的一体两面。”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周慕云也跟着鼓掌,但嘴角的笑意却逐渐转冷。
看来,林志远这次遇到的,不是个简单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