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 > 第84章 陕甘宁工业规化(2/3)
立航空学校、装甲兵学校、炮兵学校,提前储备各兵种人才。

    李振华构建了一个以采矿业、盐业、轻工业、石油工业为龙头,以运输业为纽带的工业体系,期待资金、技术积累后提高陕甘宁工业技术水平,带动军事工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李振华知道这个规划实施起来比较难,不要说陕甘宁,整个中国的科技人才都严重缺乏,但再难也要推行下去,我党就擅长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奇迹。李振华他在等待着一个契机。

    这期间李振华从山东带来的火箭筒、火箭炮、车载火箭炮设计图运抵了苏维埃联盟首都莫斯科,其中还有一具39一1火箭筒及火箭弹实物。

    苏联军工专家发现,对比他们正在研制的喀秋莎火箭炮,中国同志研制的火箭筒、火箭炮虽然火力没有他们的强,但是武器结构简单轻便,战场适应性强,火箭弹多种点火方式,甚至可以用明火来发射。且非常适合装备到营、连、甚至是单兵使用。而车载火箭炮系统的多项设计对喀秋莎火箭炮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特别是模块化设计,使火箭弹的装填更加迅速,这样又可以增强火箭炮的火力密度。苏联军专家评价这两种武器非常有价值、有思路。并准备派出军工专家与李振华进行交流。应我党所请,还有一套子弹生产线、机床、一批枪支弹药将送抵延安。

    在一个休息日,李振华又去了趟军工局,腾局长、李强副局长和他见了面。两人认真研读了李振华撰写的陕甘宁工业规划,里面的一些理念让他们眼前一亮,里面提到的措施陕甘宁也有在做,一些也准备要推行。但有些建议就让他们为难了,比如建立航空学校、装甲兵学校。装甲兵学校延安还有几辆车可以开,就当培养汽车驾驶员,再讲讲装甲兵作战理论,勉强可以办下去。但航校就不行了,一架飞机没有,而且这方面的人才也一个没有,天上飞的和地下跑的可完全不同。

    两位局长把航校开办的难题提出来,他们不是不想办,条件不允许。

    李振华答道:\"凡事预叫立,不预则废。有些事情不能等到条件完全成熟了,那时可能就晚了。况且我们可以寻求共产国际、苏共的帮助。\"

    滕局长心里想:共产国际,苏共的帮助不是无条件、不计回报的。但他不能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