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之争
素食餐厅“青禾”开张那天,刘建军的面缸裂了条缝。玻璃橱窗里陈列着魔芋素包,led屏滚动播放“低卡轻食”广告,穿亚麻长裙的店主苏叶正给路人发试吃装。
“刘哥,尝尝?”苏叶递来的素包晶莹如白玉。刘建军咬了一口,转身往自家包子铺的馅料里多撒了把胡椒面。
战火蔓延到社区微信群。刘建军的“老面发酵工艺”pk苏叶的“分子料理技术”,投票链接被马大姐转发到广场舞群,又被小海做成直播打赏项目。直到某天深夜,两家店的后巷同时飘出焦糊味——刘建军的醒发箱短路,苏叶的料理机冒烟。
次日清晨,居民们发现两家店铺共用水牌:“今日特供:菌菇老面包子(低卡版)”。玻璃操作间里,刘建军揉面,苏叶调试控温设备,蒸汽氤氲中隐约可见“传统工艺x现代科技”的标语。
第四幕:童声电台
“梧桐街广播站现在开播!”小海捏着嗓子学新闻联播腔,背景音里混着张慧芳老师纠正发音的叹气。少年宫的废弃储藏室被改造成广播站,旧课桌拼成控制台,麦克风缠着周晓梅赞助的藤萝。
首期节目就捅了娄子。马大姐投诉广场舞音乐被评“噪声污染”,钟伯点播的评书《三侠五义》中途跳转到阿哲的奶茶广告。直到姜奶奶颤巍巍的声音从电话接入:“能帮我找找老花镜吗?落在春晓花坊了……”
当晚的“寻物启事”栏目意外爆红。广播站成了社区信息枢纽:刘建军通过电波召回跑丢的擀面杖,陈师傅帮五金店找回失踪的扳手,甚至流浪猫“大橘”都被循环播报领养。某个雨夜,电台突然插播苏青黛的紧急呼叫——暴雨冲垮了中药柜防潮层,整条街的居民打着手电来旧书店抢救古籍。
晨光中,小海对着麦克风念感谢信,背景音是街坊们搬运古籍的号子声。
第五幕:月满长街
中秋前夜,梧桐街的路灯集体罢工。李主任握着手电筒满街借蜡烛,却见各家店铺渐次亮起“土法照明”——春晓花坊的玻璃瓶浮烛、包子铺的蒸笼汽灯、旧书店的宣纸灯笼,连智能快递柜都被小海改装成led许愿墙。
“月饼模子丢了!”刘建军举着半成品面饼冲进苏叶的餐厅。素食店主翻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