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的宴会自然有它的规矩。
不说宫内的各种准备,单说受邀的宾客。
接到邀请函后,首先得尽快回复是否参加。
毕竟,不是每家每户都愿意让自家孩子参加这种变相的相亲会。
有的人家虽然外面没风声,但私下早已为孩子定了对象。
还有的,因为意外染病或身体不适,自然不能硬撑着去宫里参加宴会,万一给陛下或皇后传了病气,那可是大罪过。
因此,所有受邀的人都得根据实际情况回复去还是不去,不去的还得说明理由。
仅这一步,就得花费一天时间。
接着,那些确定要去的孩子,得在家准备衣物、饰品。
别以为这事儿简单!
女子倒还好,漂漂亮亮地过去就行。
可男子,特别是有志于官场的,他们的穿着打扮实际上就是在向朱元璋传达自家的意愿。
是走文还是武,是踏踏实实干亲民、勤政,还是一步到位科举取士,获得清贵出身……
这些都不用开口说,单单看孩子身上的士子服、儒士服、家居服还是劲装,再加上腰间的玉佩或障刀,就足够传达出足够的信息了。
欧洲那些连个下水道和厕所都搞不明白的蛮夷,吹嘘的所谓宫廷礼仪、社交风度,咱们早在千年前就已经玩得炉火纯青了。
只不过,这些东西历来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了解的,真正的得是传承有序的大家族核心子弟才清楚。
因此,能够流传至今的寥寥无几。
胡仁彬和胡馨月遵循胡惟庸“低调、不张扬”的嘱咐,避之唯恐不及,自然不会制作什么表达个人主张的服饰。
因此,兄妹俩选择了稳妥、低调的方式。
然而,在他们兴致勃勃地准备时,却未曾料到,许多他们不愿见到的人,其实也收到了邀请。
这天,胡仁彬和胡馨月一同穿着整齐的袍服,登上了刻有胡家徽章的马车。
往常只需半个时辰就能到达宫门,但今天却走了将近一个时辰,仍在路上。
无聊的胡仁彬干脆掀开一半帘子,看着外面那些熟悉的马车和骑马的人,向不常出门的小堂妹介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