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懦,对他百般嘲讽。
赵国朝廷也对李牧的做法表示不满,多次派人催促他出战,认为他消极避战,有损赵国的威严。
但李牧不为所动,依然坚守自己的战略,他明白,此时与匈奴正面交锋,赵国军队并无优势,必须等待时机。
在这段看似平静的时期里,李牧并没有闲着。
他利用和平时期,精心训练士兵,提高他们的战斗技能。
他挑选了一批精锐之士,组成了一支骑兵部队,专门进行骑射训练。
他亲自教导士兵如何在高速奔驰的战马上准确地射箭,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灵活作战。
同时,加强对士兵的纪律教育,制定了严格的军规,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他深知,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后勤保障的比拼。
因此,他还大力整顿军队的后勤管理,确保粮草、兵器等物资的充足供应和合理调配。
经过数年的训练和准备,这支军队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精锐之师,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李牧的坚守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朝廷中一些官员认为他畏敌如虎,纷纷上书弹劾他,指责他长期避战,耗费国家财力却毫无建树。
赵王在众人的压力下,召回了李牧,另派将领驻守边境。
新将领上任后,一改李牧的策略,急于建功立业,主动出击。
但由于军队缺乏训练,战术不当,对匈奴的作战特点了解不足,多次被匈奴击败。
匈奴更加猖獗,频繁侵扰边境,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边境的城镇村庄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赵王无奈之下,只好再次请李牧出山。
李牧称病不出,他深知自己的战略不被理解,心中满是无奈和委屈。
赵王亲自前往探望,并诚恳地向他道歉,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和倚重。
李牧见赵王诚意十足,便提出了自己的条件:“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李牧这才再次回到边境。
李牧再次回到边境后,依然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
匈奴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