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穷了,穷到连孩子都养不起了,最后两口子没办法,只能把儿子送到了当地的一个寺庙里,想拜托庙里的和尚把这个孩子收养了。
出家人慈悲为怀,不能眼看着孩子饿死,老和尚将孩子收下之后,按照庙里的习惯,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彭庙寄,寓意很简单,就是在庙中寄养。
寺庙里的条件虽然苦了一点,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把孩子养大成人还是没问题的,然而事不由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马上就要开始了。
这一下寺庙也跟着倒了霉,因为当时有一个口号就是破四旧,这些寺庙之类的场所都成了封建余孽,是必须要坚决破除的。
寺庙里的和尚尼姑马上被树立了典型,隔三差五的就要被拉出去批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老和尚都自身难保了,肯定是没有精力再管寄养的孩子了。
彭妙计的爹妈没办法,只能又把儿子接了回来,他在庙中的短暂寄养生涯,最终只带回来了一个名字。
回到父母身边之后,小彭的日子依然过的很糟糕,因为父母的生活根本没啥起色,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当年的农村想靠干零活赚钱也没那么容易,老爹春天帮人插秧,夏天帮人除草,秋天帮人收地,冬天帮人捡柴,活干了不少,但绝大部分时候都赚不到钱。
那个年代的大西北,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帮人干活的报酬就是供一顿饱饭,所以老彭最多就是偶尔能带回来点吃的,大部分时间只能维持个一人吃饱,全家挨饿的状态。
家里的彭妙计娘俩为了能活命,只能自己出去要饭,此时彭妙计刚学会走路,他妈石明月就拿着一根木棍牵着他,十里八村的挨着家要饭。
那个年代要饭是真的要饭,给钱是不可能的,遇到善良点的,给一口残羹剩饭,遇到脾气不好的,骂你几句甚至踢你两脚,那都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所以彭妙计从小就受尽了白眼,挨惯了欺负,承受的委屈不计其数。
然而尽管日子过的如此艰难,彭妙计的父母也没闲着,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弟弟又出生了,老彭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彭根稳。
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都穷成这逼样了,自己吃饭都是问题,怎么还好意思生二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