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长大的人,对时代变迁带来的变化感触最深。
眼看着和自己一起长大,一起生活的乡邻好友为了生活背井离乡,把老人和孩子放在家中,在外头低声下气挣几两碎银,回来时沧桑无比。
如果能在家乡发展,谁愿意离开自己家,非去建设别人的家不可呢?
杨国峰不是那种不关注时事老古板,他每天都看新闻联播,短视频也刷,还订了报纸,期期不落。
他从网上看到新闻,有些村庄引进大学生村官,带动当地创业,全村人跟着一起挣钱,为此他也去镇政府反馈,想要引进大学生人才,让杨沟村焕发新生。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不少,可也没几个愿意耽搁大好青春年华到素不相识的村子里来发光发热的。
别人村庄引进大学生村官,那是人家自己村子里考出去的大学生。
杨沟村一个村近百户人家,考上大学的学生加起来都没十个数。
原先杨国峰还盼着杨薇去上了大学,能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给村里想想法子。
结果杨薇不是杨国俊亲生的,现在还不知道回不回农村老家来。
走了一个杨薇,又来了一个夏芜,听说还是留过学的,偏偏夏芜还来问过包山的事情,这让杨国峰心里涌起极大的希望。
“包山好啊,你是咱村里人,不是外人,咱包山不论亩,直接就一个山头。上回你问过我,我跟你说十万包十年,后面我又去别的村里打听,也有便宜的,不过人家那山头不大,不像雁头山,少说有八百亩地,你要是真想包山,我就跟村里人合计合计,看能不能给你算便宜些。”
杨国峰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堆,又拿出手机给夏芜看聊天记录,“这是隔壁村的村长,我之前跟你说他们村有个小伙子包山种蘑菇,他那片山头小,还种了几十亩橘子,估计到明年就能卖钱了。”
“镇政府其实对你们这些想要包山的年轻人也很支持,很多政策都放宽了,只要保持该有的绿植面积,其他事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你们搞。”
夏芜好奇问道:“比如呢?”
“你看这份合同啊,”杨国峰变戏法似的从抽屉里拿出两份合同,递给夏芜和祁妙妙。
合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