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大炮时,杜寒借鉴了后世的方法,充分考虑到大炮的便携性,以便在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下也能轻松拆解,跟随部队继续前进。
如今,大炮已被拆解成车轮、炮架、车架、炮身和驻锄五大部件,有人主动帮忙搬运这些零件,那些力气大的人健步如飞,引得围观人群连连喝彩。
除了炮筒之外,其他部件一个人就能轻松搬动,而重达285斤的炮筒就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了,两人勉强可以抬着走,但想要快速远距离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也无可奈何,杜寒同样渴望打造一门像意大利炮那样便捷的火器,这样就能轻松单人携带炮筒行动。
可当前的条件显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bhee)然而,以时代的技术水平而言,能够由人力搬运的大炮,已堪称奇迹,近乎神迹。
刘汉苦思冥想后,设计出一种四人抬行的炮架,这让移动大炮变得便利不少,在团队协作下,行进效率显着提高。
这一切都被杜寒看在眼里,这促使他对班编制重新思考。
若不考虑分解运输的情况,最少五人即可构成一个班:一人装填、一人瞄准、一人装填发射药、一人清理炮膛、一人发射。
若有充足人手,还可增设一名备用炮手,随时替换受伤或牺牲的成员。
但实际操作中,装填、清洁这类重体力工作单靠一人难以完成,还需增派人手,同时必须安排专人照料马匹。
因此,在杜寒的设计里,一个班至少需十人,才能维持高强度持续作战。
此外,一个五人炮班若不脱离炮车尚能应付,一旦进入分解行军状态,别说背负炮弹,就连这大炮本身都无法携带。
目前杜寒手下仅有百余人,按此编制,他麾下全为,这显然不可行。
现存的各类铁材,大约能铸十门完整大炮及配套炮弹,剩余部分刚好可用于制作其他设想中的兵器与盔甲。
无论这些铁料如何获得,总不能闲置不用,即便人手不足,也只能先着手铸造大炮。
杜寒思索良久,未找到更优方案,最终只有一个选择——全员混合编组,除骑兵外皆为,彻底取消步兵编制。
如此一来,必须具备自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