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防守又能预警,为应对建虏可能的侵袭提供早期情报支持。
孙承宗与王在晋的看法迥异,他认为辽人具备守护故土的热忱,只是缺少优秀的将领。
因此,他主张让辽人守卫辽土,并提议主动出击,在宁远一线修筑城池,随后推进至右屯一线筑城储粮,逐步压缩建奴的领地。
王在晋与孙承宗争论的核心在于辽人是否具备战斗力,然而孙承宗经营辽东四年,实际成果仅限于几天前杜寒带来的八十多个首级。
尽管袁崇焕将战果描述得极为辉煌,但朝廷中的反对派依然对塘报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无论塘报如何渲染,最终呈报的不过八十多个首级,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攻占土地作为实据,谁能确信这是真正的重大胜利?那些通过首级检验的做法早已为人所知,双方在非正式场合默认其有效性,但在争执时却无人重视。
因此,毛文龙才敢仅凭杀害几名建奴妇孺就上报请功。
无论是谁提供的首级,只要属于己方就有功劳;反之,若不属于己方,不论是什么都要遭到质疑。
要证实真正大胜的唯一途径,是占领建奴控制的土地或击退其着名入侵。
孙承宗经营辽东四年来未取得显着战绩,似乎印证了王在晋“辽人擅长逃跑而不擅长作战”的观点,朝中反对派对孙承宗的批评愈发激烈,要求更换他的声音日益高涨。
在此背景下,深受孙承宗恩惠的将领马世龙以及本地将领鲁之甲等人都渴望夺取一座城池以稳固孙承宗在辽东的地位。
正因如此,当孙承宗计划奇袭耀州时,这已不再仅仅是军事行动,而是牵涉到朝廷内部支持与反对孙承宗两大阵营的政治博弈。
胜则证明孙承宗策略的有效性;败则验证王在晋观点的准确性。
“不仅是杜兄弟有所顾虑,其实很多人对这次战役抱有怀疑。”短暂沉默后,鲁之甲继续说道,“前几天辽东巡抚喻安性到山海关视察,极力反对此次行动,他认为如果情报失误,我们可能有去无回。
他对孙督师表示,若获胜他不会居功,但若失败切勿怪罪于他。”
杜寒在上次与孙元化交谈时已得知多人不看好此次行动,因此他对鲁之甲的话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