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夸张的塘报倒是无所谓,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可要是夸耀魏公公,宋献觉得自己实在是下不了笔。
在官场上,沉默往往便意味着反对。
袁崇焕见宋献如此吞吞吐吐,脸上也渐渐浮现出一丝不悦。
略作干笑之后,便略显尴尬地转换了话题,请宋献谈谈对金启倧所提转运粮草一事的看法。
“卑职认为金通判的主张很有道理。
右屯粮草堆积如山且邻近建州,一旦敌军压境,这些物资必定尽归敌手。
早些处置,实乃明智之举。”
宋献回答得极为利落。
袁崇焕沉思良久,才微微摇了摇头:“在觉华岛与右屯储备粮秣,是孙督师筹谋东进的战略要策。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此刻将右屯粮草分散开来,将来大举进军之时岂不是又要劳神费力?我岂能仅凭一位无名千总的片面之词就动摇督师的大计!”
“可是大人,一千人马守护数十万石粮食于露天之地,本身就潜藏着极大风险。”
宋献见袁崇焕并未采纳自己的意见,赶忙再次相劝,“再说,觉华岛距离右屯并不遥远,何不趁机将粮草迁往岛上以求稳妥呢?”
“往返之间耗费巨大,上哪找那么多壮丁?”
袁崇焕颇不耐烦地反问。
“大人细想,黄台吉既然亲自来至宁远,想必已有觊觎宁远之意。
宁远守兵稀少,大人又无援兵可供调遣,若真发生意外,作为宁远兵备的您定会被牵连其中。
当下金通判请求运送粮秣,何不顺水推舟以保平安?”
宋献一番话说罢,袁崇焕陷入了沉思。
宋献的意思再明显不过——粮食日后会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当有祸患出现时,怎样才能撇清干系。
金启
在褒奖魏忠贤之际,袁崇焕也不忘提及自身的功劳,强调正是得益于魏公公的鼎力襄助,他方能达成如此卓着的成绩。
审视数遍奏章之后,袁崇焕确认其中无任何不妥之处,随即将其密封妥当,准备日后与塘报送出。
袁崇焕心下颇感得意,有此奏章定会让魏忠贤大悦。
而战功的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