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信手拈来,没多大功夫便画好了简单的示意图。
这是一个采用塔式法制造硫酸的简易发生装置,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曾以此方法大规模生产硫酸进而制造硝酸。
塔式法又称铅室法,因缺乏铅材,正好古代陶瓷工艺发达,反应场所就用耐酸陶缸代替了铅制成的“缸室”
和“缸塔”
,实际上就是村里常见的那种大水缸。
在“缸塔”
里,使用碎瓷片作为填充物,陶瓷管作为导流管。
生产所需的材料,则源自本土的硫磺与硝石。
由于境内缺乏活跃火山,大国优质天然硫磺矿藏一直颇为稀缺。
至明代之后,因医药及行业对硫磺的需求剧增,硫磺逐渐依赖海外进口。
尽管明代名义上实施海禁,但实际上海上贸易从未因海禁而真正中断,只是无法进行公开的大规模交易。
其中,来自倭岛的硫磺进口量最大。
该地火山活动频繁,所产硫磺质地优良、产量丰富,被称为“倭硫黄”
,是明代最受欢迎的硫磺品种。
这个名称令人不禁联想到后来的硫磺岛。
不过,“倭硫黄”
价格不菲,以杜寒目前的资金状况,完全无法承担用其作为原料的成本。
幸而他所采用的技术对原料纯度要求不高,即便是本地出产的低纯度硫磺也能满足需求,从而免去了许多麻烦。
早在明代,传统的土法制硫磺已经广泛传播,《天工开物》中便记录了“烧取硫黄”
的技术,利用境内常见的黄铁矿即可提炼,操作流程也相当简便,类似烧制木炭的方式。
焦炭同样遵循这一原理加工而成,在后世煤矿工人几乎人人都会此技。
与木炭相比,它在炼钢方面的表现更为优异。
因此,对于杜寒来说,原料不成问题,设备亦不存在阻碍,制造硫酸便相对便捷了许多。
然而,以这种传统方式产出的硫酸浓度较低,通常仅仅稍超过60,难以直接制作。
这就是塔式法的一大短板所在。
另外,环保问题亦是一个潜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