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装置的旋转底座、联动闭锁的供弹机构、可调节的环形瞄准具
\"老天爷\"老锻工张大山摸着胡子拉碴的下巴,\"这枪机结构比小鬼子的九二式复杂十倍不止!\"
陈长安头也不抬地解释:\"双联装设计,使用145x114毫米专用弹药,理论射程2000米,实际有效射高1500米,每分钟理论射速1200发,考虑到散热问题,实际控制在600发左右。\"
赵刚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溜圆:\"这这完全超出了现有技术水准!光是这个液压缓冲系统,就需要精密加工的\"
\"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陈长安用红铅笔圈出几个关键部件,\"底座可以用缴获的坦克履带板改造,闭锁机构参考马克沁的原理简化,液压系统\"他顿了顿,\"用汽车减震器加上缝纫机油试试。\"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第一版完整图纸终于完成。陈长安活动着酸痛的手腕:\"老王,立即组建特别攻关小组。优先解决这三个核心部件。\"他用铅笔重重地点了点图纸上的供弹机构、枪管和缓冲系统。
材料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废铁\"在晨光中泛着冷光——这些都是战士们从各个战场收集的日军装备残骸:扭曲的炮管、炸变形的坦克履带、半融化的机枪零件
\"材料倒是够。\"老王苦笑着踢了踢一个锈迹斑斑的炮闩,\"但加工这些特种钢,咱们那台老掉牙的车床\"
\"把全根据地最好的十二个工匠都调来。\"陈长安抓起一块炮弹皮掂了掂,\"告诉同志们,我们每提前一天,就能少牺牲一批战友!\"
(3)攻坚克难
兵工厂最深处的山洞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昼夜不息。三十多名精选出的工匠分成三班倒,汗水在煤油灯下闪着光。最大的难关是枪管制造——根据地根本没有能够加工长径比如此之大的深孔钻床。
\"用老祖宗的法子!\"老锻工李铁锤想出了土办法。他们挑选出缴获的日军75毫米山炮炮管,锯成合适长度后烧红,然后用特制的钢钎一点点\"挤\"出膛线。三十多个壮小伙分成六组,每组五人轮流抡锤,昼夜不停地锻打。
年轻的钳工小刘在加工闭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