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万的宋军驻扎在苏州城周围,对地方上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幸亏运河漕运的运输能力还勉强能够支持。
来自东京和江南的粮草纷纷到达苏州,随之而来的还有各地官员对于童枢密的孝敬。
大宋朝廷对于士大夫阶层,那是绝对的优待。
只要你读书做官,不敢说荣华富贵,衣食无忧一辈子是妥妥的。
虽说是士农工商,农排在第二位,可是杨元嗣深切的体会到这里的农,绝对不会是农民。
真正排在第二位的是卢进义、宋江那样的地主。
工匠在历朝历代中的地位都差不多,维持着温饱生活就已经不错了。
登州的船工和铁匠石匠,杨元嗣看的多了。
商人就更不用说了,除了那些提着脑袋干买卖的盐商,其他商人有钱,社会地位却非常低下。
杨元嗣很聪明,不过他前世的文化水平却并不怎么高,主要技能点加在了武术上。
只是平时比较喜欢历史,又善于思考,在抖音上看了很多所谓专家的专栏,对这些有一定的了解。
此刻他正站在稻田里仔细观察稻茬,那神情动作简直像是一个老农。
可是身上的丝绸长衫和腰间的玉带,加上脚上的丝履都深深出卖了他。
别说农民了,就算是一般的地主也穿不起如此奢华的服装。
鲁达和杨信站在田埂上,无聊的大眼对小眼。
这两个人是纯粹的武夫,对于稻田没有丝毫的兴趣。
杨元嗣拾起来一支稻穗,这一片稻田刚刚收割过,不知道被捡拾了多少遍,能留下一支稻穗实属难得。
这一亩稻稻田亩产能有两石左右,大约二百多斤。
杨元嗣感慨良多,现代的杂交水稻动不动亩产千斤,真应该感谢袁爷爷。
大宋的佃农八成的收成要上交地主,有土地农民则要交六成的产出给朝廷。
这样的生产能力和赋税,农民只能在生产线上挣扎了。
杨元嗣联想到自己在登州城和汴梁看到的勾栏瓦舍和繁华景象,慢慢理解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每个时代总会牺牲一部分人去满足另一部人的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