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嗣立即明白过来马政来渤海的目的:海上之盟。
宋徽宗梦想着借金军之手收回燕云十六州,想不到却暴露了自己的虚弱。
由此引发出了靖康之耻……
杨元嗣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件事。
这时候身在其中的各方势力当然也不能预测未来。
马政跟随杨元嗣一直到了金县城里面,一路上眼睛都不够看了。
他之前从来没有见识过金人,只是年轻的时候出使过几次辽国。
那些辽国人基本上已经汉化,说实话跟汉人也没有太大区别。
除了政务分为南院北院,甚至连官职设置都跟宋朝差不了多少。
他放眼望去随行的骑兵都彪悍无比,跟自己见过的那些徒有其表的大宋禁军完全不一样。
尤其这个叫杨元嗣的首领,身上有一股莫名的英雄气,令人折服。
他来之前听人说金人茹毛饮血,野蛮无比,甚至不讲究什么君臣伦理。
对于这趟差事,他从心里是不愿意的。
从辽国投降过来的赵良嗣的一再担保此计必成,更是坚定了赵官家心的决心。
枢密使童贯也想要这收复燕云的千古奇功。
他们居于庙堂之上筹划,这深入敌境冒险的事情就只有自己来做了。
元嗣将他们全部安置在县衙旁边的军营里,权当充作是驿馆。
他让庖厨整治了几个好菜一坛好酒,亲自作陪跟马政攀谈起来。
元嗣问道此行的目的,马政一一作答,果然跟自己想的差不多。
看来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到来有太大的改变,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马政小心的向元嗣询问金国的情况,元嗣也没有隐瞒他,将最近金国对于辽国的胜利和盘托出。
马政道:“贵国人物是否都像杨统制一般知书达理?”
杨元嗣哈哈大笑,回道:“他们虽然汉话说的不错,可是基本都不认字,也有些粗鲁,你见了自然就知道了。”
马政本来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杨元嗣不知他底细,也没有说太细,反而问他一些登州的风土人情,马政也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