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可能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李招娣的志愿已经填好了。八零年代的高考志愿填报,和后世有着天壤之别。现在这个时候,院校信息少得可怜,完全不像后世有各种数据、攻略和网络资源可以参考。考生和家长获取信息的途径极为有限,往往只能通过学校发的几页薄薄的招生简章,或者听老师、亲戚朋友的只言片语来做决定。很多时候,填报志愿几乎是“盲选”,全凭直觉和运气。
80年代的志愿填报时间安排与后世截然不同。志愿需要在“预选”考试之后、正式高考之前就提前填好,填报时主要参考的是“预选”考试的成绩来定位自己的水平。填志愿时还分为“本科”、“专科”和“中专”三个部分,考生必须在考试前就明确自己的目标学校和专业。这种制度下,考生几乎是纯靠感觉和有限的信息去赌一把,根本没有后世那种考后知分填报的从容和精准。
更别提什么“大小年”了,学校录取分数的波动特别大,一年高一年低。不像后世,随着考后知分填报和平行志愿制度的推行,学校之间的分数差逐渐拉得明显,考生可以更精准地定位自己的志愿。在80年代,志愿填报的风险极高,稍有失误就可能导致“高分低就”甚至落榜。
全国范围内,大约有30所重点大学只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如果第一志愿没填好,基本就与这些顶尖学校无缘了,即便分数再高,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由于信息闭塞,大家对大学的了解实在有限,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各个学校之间的区别,也没有什么明确的优劣概念。很多考生和家长甚至连某些高校的主打专业或地理位置都不清楚,填报时往往是听人说一句“这个学校不错”,就稀里糊涂地做了决定。
不过有一点倒是格外确定,京海人特别热衷于报考本地的高校,简直到了趋之若鹜的地步。京海市的高校在分数上溢价特别严重,录取线历年来都比其他地方同级别学校高出一大截。
大家普遍觉得留在本地读书方便,离家近,能省下不少路费和生活成本,也方便家人照应。而且京海的学校在本地的名气大,校友资源丰富,毕业后在本地找工作也更有优势。正因为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京海的高校就成了香饽饽,竞争异常激烈,分数线水涨船高。
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