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裴瑜的奥赛解题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未来的陶哲轩,尤其是他对问题拆解和创新思维的运用,让她受益匪浅。
她刚才比赛中遇到难题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书中的某段话或某个解题技巧,就像是未来的陶哲轩在无形中为她指点迷津。
可是此刻,站在1986年的io赛场走廊上,裴瑜看着眼前还没长大的陶哲轩,心中感到一阵心虚。
她之所以能在数学竞赛中游刃有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提前学习了未来的陶哲轩的知识和方法。
而现在,她却站在这里,用这些陶哲轩的“未来的智慧”,试图打败11岁的陶哲轩。
中午的阳光洒在走廊上,陶哲轩在阳光下冲裴瑜笑了笑,做了个加油的手势,微风吹来,裴瑜的心态突然缓和了很多。
不管怎样,她已经站在了这里,就要全力以赴,不能辜负自己两辈子的努力。
下一秒钟,裴瑜突然迈开步子,主动走向了陶哲轩。她的动作十分迅速,李平利和其他队友完全没反应过来。
等他们回过神时,只见裴瑜已经拦住了陶哲轩的去路,用流利的英语与这位澳大利亚数学天才搭起话来。
裴瑜直接抛出了一个与考试题目相关的问题,李平利站在不远处,隐隐听见了裴瑜说出了“approach”“otry”和“alternative tion”之类的单词。
她似乎是想与陶哲轩探讨第三题的解法,包括某个关键步骤的不同思路。
李平利和其他队友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惑。
在他们的印象中,裴瑜平日里并不擅长主动与人交流,面对陌生人时,她更倾向于安静地观察和倾听。
今天她却一反常态,主动走到陶哲轩面前,这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裴瑜微微弯下腰,平视着陶哲轩。
她用英语与他交流着关于数学问题的细节,一边阐述自己的思路,一边仔细倾听陶哲轩的回应,不时点头表示认同,最后她轻声说道:“你的天赋真是令人惊叹。”
在国内的数学冬令营中,裴瑜也见过许多非常聪明的同学,还有一些刻苦到令人敬佩的队友。每一个人的天赋可能展现在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