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品、合影留念。
裴瑜尤其受到关注,不仅因为她的英语流利,发音标准,能轻松地与其他国家会说英语的队员聊上几句,还因为她长得确实好看,给其他国家的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少人主动找裴瑜合影,甚至还有人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对她说“你好”。裴瑜耐心地一一回应,体现出了华国国家队的新面貌。
io考试分为两天进行,分别是7月9日和7月10日上午,每天安排4个半小时的比赛时间,总共6道题目。
这种赛制与华国队员们在南开大学举行的数学奥赛冬令营考试形式一致,因此对裴瑜和队友们来说,考试流程并不陌生,真正的挑战在于题目本身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比赛现场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
io的题目并非由主办方单方面提供,而是从各参赛国提交的备选题中精选而出,确保试题内容不会偏向某一国家的数学教育风格或知识体系。
各国领队和数学专家会提前数月准备备选题目,这些题目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由选题委员会在赛前几天敲定。
今年的io考试首次采用了华国内地提供的题目,供题者是常庚哲教授和齐东旭教授。他们的题目获得了选题委员会的高度认可。
在考试开始前的几天,各代表队的领队们早已提前到场,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试题的遴选工作。
他们从各国提交的备选题库中精心挑选出最终的六道考试题目。这一过程极为严格且保密,确保题目既能覆盖数学的多个领域,又能公平地考验参赛者的能力。
领队们在封闭的环境中讨论每一道题的难度、解法和评分标准,力求让试题既具有挑战性,又不失公平性。
汪守仁教授作为华国队的主领队,也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他的严谨态度和对数学教育的深刻理解赢得了其他国家领队的尊重。
io的六道题目按照难度梯度设计,每天的前两道题相对较易,第三道题则显着提升难度。因此,第3题和第6题被公认为整套试卷中最难的两道题目。
不过,为了平衡整体难度,选题委员会通常会将第3题设计得比第6题更具挑战性,甚至被认为是每届io中最为恐怖的一道题。
这样的安排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