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年芒种,大渡河畔的攀枝花树再度烂漫,石达开蹲在江边,手中铁竹算筹与江底磁石矿脉共振——这是彝族匠人改良的「水脉算筹」,刻度间嵌着极细的抗磁砂,仅用于测算水流速度与漩涡频率。「三十年了,」他望着江面倒影,筹面「翼」字暗纹被磨得发亮,「当年诸葛丞相算水,如今咱算的是清廷的气数。」
安顺场渡口,彝族头人阿古用算筹敲击牛皮筏子,测算浮力的节奏混入傈僳族算歌。算筹表面仅刻汉文《九章算术》公式,彝族符号藏于竹节缝隙。「骆秉章的水师布防比当年更密,」他对石达开比画刻度,「但上游土司送来的抗磁砂能让算筹避过粘杆处的磁探。」
夜雾漫过大渡河时,石达开以算筹组成罗盘,筹身磁石指向北斗七星。筏子行至江心,算筹刻度突然紊乱——清军开闸放水的同时,粘杆处用磁石干扰器锁定了算筹频率。石达开迅速拨动筹面:「偏南二十度!」话音未落,对岸炮火掀起巨浪,算筹在共振中裂为两段,露出中空处的攀枝花树胶——那是与彝族火塘神坛共鸣的介质。
骆秉章的中军帐内,七十八岁的老帅盯着密探送来的算筹残片。「还是当年的水脉算理,」他摩挲着筹面「火德布算」四字,「但这抗磁砂」粘杆处统领递上密报:「夷人用算歌传递矿脉坐标,与滇缅抗磁砂场有关。」骆秉章皱眉,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紫打地的惨败,握笔写下:「夷算日盛,恳请朝廷严禁竹筹入川。」
破晓时分,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天边泛起了一抹鱼肚白。此时的紫打地,石达开被清军包围。他将最后一枚算筹投入大渡河,筹面刻度随波旋转,在阳光中映出彝族火塘神的剪影。「算筹沉江,算理不绝。」他任由清军收缴腰间算筹,筹面「算理无界」四字下,「火塘留种」的彝文被树胶覆盖,无人能识。骆秉章望着被俘的石达开,惊觉对方鬓角已生华发:「翼王竟能在横断山脉隐匿三十年,算理之功乎?」
芒种夜雨里,阿古混在难民中渡江,怀中算理布的「太阳纹」刺绣下,藏着怒江抗磁砂矿的三维坐标。远处传来清军处决石达开的号炮,傈僳族孩童的算歌却愈发清亮:「算筹沉江火塘旺,竹节藏算水无常」——这是用《三字经》节奏改编的矿脉密语。
紫禁城养心殿,慈禧翻阅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