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附信写:「闻君制竹炮,特赠炒钢簧,算学无界,望共参详。」左宗棠认出簧片纹路取自铁仙会《金工要略》的「千层迭打」法,非西洋工艺,提笔回信:「借簧试炮,下月当遣匠人赴津切磋。」
八月末,李鸿章在皖北遭遇太平军流动炮营。篝火盟所制竹筋炮架,实得铁仙会旧匠指点,算珠拨动节奏暗合《铁仙炮阵图说》的「潮汐三叠法」。淮军抬枪队改用铁仙会「散星算阵」,却因算筹标尺未涂鱼胶漆受潮,伤亡惨重。败退途中,李鸿章命匠人依铁仙会古法,以蜂蜡混合松香填塞算筹刻度:「江湖技艺,有时比庙堂典籍更经用。」
夜深入静,左宗棠在算学营检视新铸炮栓。算珠标记从七档增至九档,每档刻铁仙会「火、力、风、水」四象纹——此为区分炮手习惯的「匠人暗码」。他摸出腰间嘉庆朝算筹,筹身「艺事」二字与铁仙会纹章如出一辙,忽悟铁仙会实为算学馆匠人的民间延续。
江风送来皖北硝烟,李鸿章在帐中铺开铁仙会《火器算要》抄本,算珠与纳皮尔筹并置于《海国图志》蒸汽船图旁。他提笔批注:「西人以器算,华人以筹算,器筹之争,实为匠学与官学之争。」远处淮勇哼唱的算珠歌,词牌竟是铁仙会《筹算山歌》曲调,夹着皖北小调的烟火气。
左宗棠在长沙城头点燃铁仙会「孔明灯算具」——以算珠控制灯体配重,可按算术组合传递讯息。灯光划过夜空时,李鸿章正在皖北调试防水算筹,两人相隔数百里,手中算具皆刻着铁仙会「以算致用」的铭文,在乱世中续写着官学之外的算术薪火。而铁仙会的匠人秘册,正以抄本、山歌、器物改良等形式,在清军与太平军的阵营间悄然流动,践行着「算学无界,唯效于民」的百年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