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还联系了一些媒体朋友,到时候可以帮我传播照片。”
姚小雨说:“我也报名了国际志愿者组织,过几天就去帮忙,虽然我能做的不多,但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我已经开始学习一些急救知识了,到时候能派上用场。”
林晓说:“我会加快创作,争取早日举办画展,把画展的收入都捐给受灾地区。我打算以灾难与希望为主题,创作出一系列的作品。”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决心。随后的日子里,杨燕和杨瑶开始忙碌地组织募捐活动,联系社区、企业和学校,发动大家献出爱心。她们四处奔波,张贴海报、发放传单,耐心地向人们讲述受灾地区的情况,呼吁大家伸出援手。
“您好,这是受灾地区的资料,您看能不能为他们捐点物资或者资金,他们真的很需要帮助。”杨燕微笑着对一位路人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杨彦积极与科研机构沟通,介绍受灾地区的需求,希望能联合研发一些实用的救援和重建技术。他日夜忙碌,查阅资料、组织会议,为了能尽快提供有效的帮助而努力。
“这个救援机器人的设计思路很有前景,我们加快研发进度,争取早日投入使用。”杨彦在会议上激动地说道。
林悦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地完善公益教育软件的灾难应对模块。他们收集心理辅导资料、设计线上课程,希望能通过软件,为受灾地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心灵的慰藉。
“这个心理辅导课程的内容还需要再优化一下,要更贴近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林悦对着团队成员说道,眼神中透着坚定。
雪灵抵达受灾地区后,不顾危险,深入各个受灾现场,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个个令人心碎的画面。她穿梭在废墟之间,与受灾的人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让世界看到他们的坚强和希望。
“大爷,您给我讲讲当时的情况吧,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们的遭遇。”雪灵轻声对一位老人说道,眼中满是关切。
姚小雨来到受灾地区,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她在临时搭建的救助站里,帮忙照顾受伤的人们,分发食物和药品。她耐心地安慰着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为他们讲故事、陪他们玩耍,用自己的温暖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