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没等这轻松的氛围持续多久,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在讨论到如何具体实施针对儿童的教育帮扶措施时,小张提出:“咱们可以和一些现有的大型教育机构合作,借助他们成熟的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这样能快速有效地开展帮扶工作。”
小林却犹豫地说:“可那些大机构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流程,咱们要是合作的话,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限制,没办法按照咱们的想法灵活调整呀,就像被绑住了手脚跳舞,很难跳出咱们想要的效果呢。”
小张一听,有些着急了:“但咱们自己从头搭建教育体系,那得多耗费时间和精力呀,而且效果还不一定有保障,这不是舍近求远嘛。”
两人又僵持起来,互不相让,其他人也都陷入了沉思,这冲突就像一道突然出现的沟壑,横在了方案完善的道路上,让大家有些发愁。
李明见状,赶紧打圆场说:“咱们先别急着否定任何一种方式呀,或许可以试着先和几家教育机构接触下,了解下他们的合作模式和灵活度,如果确实不合适,咱们再考虑自己搭建部分内容,两边权衡着来嘛。”
大家觉得李明说得有道理,便又顺着这个思路继续讨论下去,慢慢找到了一些折中的办法,方案也在这一次次冲突与转折中逐渐完善起来。
经过不断地讨论和完善,他们的方案越来越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如何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这些问题让他们陷入了沉思。
“我觉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方案。”杨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明点头表示赞同:“对,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和志愿者来参与讨论,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小王积极行动起来,联系了一些专家和志愿者。在一次讨论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一位专家说道:“你们的项目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一位志愿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们可以多与当地社区合作,这样能更好地了解需求,也能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
团队成员们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