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炮塔,但是把缴获的火炮卸掉炮架给安在装甲列车上却是没有问题的。
叶列茨基为此还单独设计了一个车厢用的可活动炮架,而且还是在不妨碍装甲防护的情况下。
“不光如此,我和费奥多尔老师也商量了一下,可以做一个更大口径的迫击炮来适配装甲列车这里的情况。”
“现在弹药厂那边的设备还没有全部更换完成,我们暂时没有加工大口径火炮弹药的能力,但是结构相对简单的迫击炮弹却没问题。”
叶列茨基说的情况其实是工艺和材料上的问题。
普通的榴弹炮因为需要承受住爆炸的压力所以在加工的时候都需要尽量平整,而且还不能使用焊接,那么就需要用到锻压工艺了。
但现在的革命军最为缺乏的就是锻压设备。
沃尔夫格勒这里本来也没多少锻压机器,最大的那一台也就2000吨,根本锻压不了什么东西。
而迫击炮弹就不一样了。
由于是点火方式的不同,迫击炮对于气密性的要求相对于榴弹炮来说并不高。
所以在生产迫击炮弹的时候不光是用不到锻压工艺,甚至还可以直接用上铸造件。
弄好模具直接将上下两瓣的炮弹铸造成型,然后用车床稍微加工一下螺纹和内壁就行了。
同样的迫击炮弹的优点还不光是工艺上的,在发射药和底火上也有着制造简单的优势。
迫击炮的底火可以直接用步枪弹的,而不用考虑底火是否会点燃内部炸药的可能。
因为特殊的结构,迫击炮弹的底火自己爆了也不会影响到弹体的。
这种武器简直就是为了革命军量身定制的,叶列茨基也从中获得了很多灵感。
不过之后的设计暂时不谈,他现在这个装甲列车的方案却让在场的执委们都意见各异。
以斯塔林为首的指挥员们坚定地支持,而以戈尔隆为首的内政部门却极力地反对。
支持的理由很简单,斯塔林他们认为这种装甲列车的出现绝对就能够平衡革命军在火力与机动上的需求,能够使得革命军之后的战术变得更加灵活。
戈尔隆对此却针锋相对地反驳道:
“我说过了,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