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务婆的帮助下,学者们确定那是《藏锣咒》的片段,大意是\"铜锣震,山神醒;山神醒,甘霖降\"。与1958年的铜锣铭文几乎一致,只是用词更古老。
\"这说明什么?\"王科长问,态度已经软化许多。
\"说明至少在二百五十年前,就有苗族先民通过这种方式祈雨,\"李研究员解释,\"而且1958年那次是刻意模仿古法\"
探查过程中,张明采集的树芯样本也有了初步分析结果。显微镜显示,树体内部确实感染了多种真菌,但最致命的是一种罕见的\"枫香黑腐菌\",通常只在极端气候下活跃。
\"难怪突然枯死\"张明嘀咕道,\"可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中午休息时,工作组播放了铜锣的声纹分析。当那段低沉的嗡鸣通过音箱传出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飘来几片乌云,远处传来隐约的雷声。所有人都愣住了,连最理性的学者都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巧合吧\"李研究员强作镇定,但手明显在发抖。
只有务婆和阿公神色如常,仿佛早有预料。老人家用苗语说了句什么,吴晓梅翻译道:\"铜锣叫,云彩到。老规矩了。\"
下午的讨论会气氛完全变了。王科长不再坚持立即砍树,而是认真听取文物保护方案。最终决定:由文物局牵头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林业局负责古树安全评估和加固,合作社组织村民成立\"护树小组\"。
\"至于铜锣\"李研究员推了推眼镜,\"原则上应该取出保护,但考虑到民俗信仰和其他因素,暂维持原状,只做非接触式研究。\"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满意。傍晚时分,工作组收拾设备准备离开。王科长最后一个上车,临走前突然问龙安心:\"你说今天那阵雷雨真是铜锣叫来的?\"
龙安心望向又开始放晴的天空:\"我不知道。但有时候,尊重一种文化比理解它更重要,不是吗?\"
王科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关上了车门。
接下来的日子,古树成了全寨关注的焦点。年轻人主动学习《救树歌》,老人则配合学者记录所有关于古树的口述历史。张明迷上了声学研究,整天分析铜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