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较小,估计是民国时期;最上面就是龙安心发现的这面,刻有\"1958年\"字样。
\"更神奇的是这个,\"李研究员展示铜锣特写照片,\"边缘刻有汉苗双语铭文。汉字写的是"祈雨安民",苗文部分还在破译\"
务婆被请来协助解读。老人抚摸着照片上的苗文符号,轻声念出一段古歌:\"铜锣响三响,乌云聚东方;树根喝饱水,枝叶返青黄\"
\"这是《救树歌》!\"吴晓梅惊喜地解释,\"传说古树将死时,歌师唱这首歌能让它复活。\"
工作组决定第二天尝试非破坏性探查——用内窥镜相机深入树洞,记录铜锣全貌和铭文细节,同时采集树体样本分析死亡原因。为防止意外,林业局在古树周围搭起了坚固的防护架。
夜深了,龙安心却睡不着。他独自来到古树下,仰头望去。月光给枯死的枝干镀上一层银边,让它们像老人骨节分明的手指,伸向无尽夜空。树洞前的供品已经换了一轮——新鲜水果、糯米糍粑、一小碗米酒。不知是谁还系上几条红布带,在夜风中轻轻飘动。
\"睡不着?\"吴晓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提着一盏小油灯,火光在风中摇曳。
\"嗯,\"龙安心轻声回答,\"我在想如果这棵树真的死了,寨子会变成什么样?\"
吴晓梅将油灯放在树根处:\"小时候外婆说,这棵树是寨子的"记事本"。每一道年轮都记着一代人的故事\"她指向树干上的一道深沟,\"这是1942年大旱留下的;那边分叉的疤痕,传说是清末土匪放火烧的\"
龙安心突然明白了村民们拼死护树的原因。在这没有文字的民族里,古树就是活着的史书,是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它若消失,一段历史也就随风而散了。
次日清晨,联合工作组开始正式探查。专业设备从树洞上方的小孔深入,将内部情况实时传输到电脑屏幕。当高清摄像头对准那面清代铜锣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锣面中央赫然铸着\"乾隆三十五年制\"七个汉字,周围是一圈精美的云雷纹。
\"真是清代的!\"李研究员激动得声音发颤,\"至少二百五十年历史!\"
更令人震惊的是苗文部分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