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邳城归来,徐州牧府的案牍如山,政务军务交织,几乎将我所有清醒的时间吞噬殆尽。曹操大军虽退,但留下的摊子却是一片狼藉。安抚地方,整顿吏治,恢复生产,编练新军……每一项都牵扯着无数的精力。然而,比这更让我感到沉重压力的,是玄镜台的运作。
下邳一役,玄镜台的情报网络固然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信息的传递效率,分析的深度,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灵活性,都还有提升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随着我的摊子越铺越大,从徐州一地,未来可能辐射江淮,甚至更远,玄镜台这个核心机构,其复杂度和重要性都在急剧上升。我深切地感受到,单凭我一人之力,或是仅仅依赖现有的人手,已经开始捉襟见肘。那种在书房中油然而生的、对一个得力臂助的渴求,如同藤蔓般在我心中蔓延滋长,日益迫切。
我的目光,在筛选可能的人选时,最终还是落在了那个身影上——貂蝉。
这些日子以来,她一直安静地待在牧府后院,除了照顾我的起居,偶尔处理一些并不复杂的内务,她总是显得那么娴静而内敛。然而,我逐渐发现,这份娴静之下,隐藏着非同一般的敏锐和智慧。她并非不问世事,只是选择了沉默观察。
我回忆起一些细节。比如,有一次几位徐州本地的士人前来拜访,言谈间或有试探,或有巴结。事后,貂蝉只是在为我整理衣物时,不经意般提了一句:“那位张先生言语间虽极尽恭维,但眼神闪烁,似有未尽之言,恐非真心归附;倒是那位李老先生,言辞质朴,目光恳切,或许更值得信赖。”寥寥数语,却与我后续通过玄镜台核实的信息,以及我自己对那几人的判断,不谋而合。
还有一次,府内有侍女起了些小争执,事情不大,但处理起来也颇费些周章。我本欲让管事去处理,貂蝉却主动请缨。她并未严厉斥责,也未偏袒任何一方,只是分别与那几位侍女私下谈话,不消半日,便将事情化解于无形。事后我问起,她只淡然道:“不过是些女儿家的小心思,加上些许误会罢了。听其言,观其色,辨其真伪,再稍加引导,自然解开症结。”她口中的“听其言,观其色,辨其真伪”,这不正是情报工作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识人功夫吗?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那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