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惊雷过后,我迅速收敛心神,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知道,此刻绝不能表现出过于异常的激动,以免引起对方的警觉。我必须将这份震撼转化为对技术本身的浓厚兴趣和对实际应用的深刻思考,才能顺理成章地探寻下去。
我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叹与赞赏之色,向前一步,目光灼灼地看着眼前的青年:“先生此构思,当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昭初闻之下,只觉茅塞顿开,仿佛窥见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天地!”
我没有吝啬赞美之词,因为这构想确实值得。同时,我也巧妙地将自己的惊叹归因于其“巧妙”,而非“历史意义”,以符合我当前的身份。
青年被我如此郑重的态度和激烈的赞誉弄得微微一怔,随即眼中也闪过一丝得意与欣喜。毕竟,自己的得意之作能得到如此直接且深刻的认可,对任何一个创造者而言都是莫大的鼓舞。他谦逊地摆了摆手:“陆从事过誉了,不过是些许不成熟的想法,尚在推敲之中,当不得‘石破天惊’四字。”
“先生过谦了!”我立刻接话,语气诚恳,“此等巧思,绝非寻常工匠所能梦见!昭斗胆,想就先生方才所言,再请教一二细节,不知可否?”
见他微微颔首,我立刻抓住了他之前描述的关键点,开始进行追问,试图展现出自己并非完全的外行,而是具备一定理解能力,并且是真心在探讨技术本身:
“先生所言‘仿生’之形,某能理解。但其‘自走’之妙,尤其是如何在崎岖山路上维持平衡、持续前行?先生提及‘重心转移’,这是否意味着其内部有机巧,能随地势起伏而自动调整承重之点?这等精密的‘消息’(机关、触发机制),又是如何感应路况并作出反应的呢?”
我的问题直指核心,既复述了他的概念,又提出了具体的实现难点。
接着,我又针对动力传递发问:“还有那驱动‘四足’(或‘双轮’,根据他的描述)交替前进的‘连杆机构’,其间的‘关节’如何设计才能既灵活又坚固?如何将人施加的力(如果需要人力驱动的话)或者其自身的某种储能机制(如果是纯机械自走的话)高效地转化为行进的动力?尤其是上坡之时,如何克服重力,保证持续输出?”
最后,我着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