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时一到,由主公亲自主持了一个简短而庄重的揭牌仪式。没有繁琐的礼节,主公只是言简意赅地强调了崇文尚教、开启民智对于徐州未来的重要性,并宣布崇文馆正式启用。
随着厚重的木门缓缓开启,早已等候在外的众人鱼贯而入。
甫一踏入阅览区,便能听到一阵阵压抑不住的低呼与惊叹。
“天呐!《太玄经》!竟有如此完整的抄本!”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儒颤抖着手,几乎是扑到了一张书案前,那里正摊开着一部新抄的《太玄经》。他双目放光,口中喃喃自语,仿佛见到了失散多年的至亲。
“这…这是《吴子兵法》的佚篇?!”另一侧,几名显然是武职幕僚的年轻人围在一起,对着一卷略显残破的竹简,面露惊喜,低声而热烈地讨论着,“速取纸笔,抄录下来!”
“看这里!竟有蔡伯喈(蔡邕)先生的手稿残页!”有人发现了被精心装裱起来、作为珍品展示的一页手稿,立刻引来一片围观,众人啧啧称奇,对这位大儒的墨宝充满了敬畏。
整个阅览区,瞬间被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所笼罩。人们或急切地翻阅着目录,寻找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卷竹简,凑近油灯,凝神细读;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就某个经义问题、某个历史典故展开低声的辩论。
我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战乱摧毁了太多,但文明的火种绝不能熄灭。这小小的崇文馆,便是我为徐州点燃的一簇希望之火。它不仅是储藏知识的宝库,更应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一个吸引人才的磁场。
我看到,糜竺先生正与几位商曹的官员,一同研读着有关农桑水利的简牍,似乎在为徐州的经济恢复寻找良策。孙乾先生则在翻阅着《汉书》,不时提笔记录,大约是在为政务提供历史借鉴。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张飞将军,竟也让人找来了一部《春秋左氏传》,虽然他眉头紧锁,看得颇为吃力,但那份认真劲,却也让人动容。
而那些年轻的士子们,更是如饥似渴。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中的某一位,就能在这里受到启发,提出经天纬地之策;或许,正是在这崇文馆的一角,会发生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