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宫殿、府库、兰台石室、东观等重要机构的官员(其中可能就有忠于汉室或与他交好之人),要求他们加强戒备,做好防火、防盗的准备,甚至可能开始秘密策划,在必要时将最重要的典籍、宝物进行转移或隐藏的方案。
他可能会在朝堂之上,以更隐晦、更符合谶纬逻辑的方式(比如借口“天象不利,不宜妄动”),尝试对董卓的迁都决策进行一些象征性的、或者拖延性的干扰。
(结束推测与想象)
就在我胡思乱想之际,书房的门开了。丁允先生走了出来,他的脸色依旧凝重,但眼神中却似乎多了一丝释然和……对我更深层次的认可?
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将那卷“古谶言”竹简还给了我,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
“陆小友,你的这份‘发现’,子师(王允)已经看过了。
他……深以为然,嘱咐老夫转告你,务必……好自为之,若有任何异动,可随时通过老夫告知于他。”
虽然丁先生语焉不详,但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成功了!
我的“天象示警”,起作用了!
王允的态度,果然发生了转变!
他开始重视迁都的危机,并愿意听取我的信息了!
这虽然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但却是我撬动整个局势的关键一步!
它不仅为后续抢救洛阳的文化瑰宝埋下了伏笔,更为那场注定要到来的“长安救驾”(广义上的保护汉室核心利益和人员)创造了至关重要的前提!
我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恭敬地向丁允先生行礼致谢。
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与王允之间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也更加危险。
洛阳的风云变幻,因为我的这次“另辟蹊径”,而悄然转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而我,也必须为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风暴,做好更充分的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