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不就是绝佳的小说素材吗?就连忙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奋笔疾书起来。
回到家后,我一头扎到电脑旁,开始创作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的小说。可刚写了没几页,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故事片段串联起来,怎样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同身受。
“春玲,你快帮我看看,我感觉写得乱七八糟的。”我焦急地把妻子叫过来。
国春玲认真地看完几页,思索片刻后说:“我觉得你可以从人物的内心矛盾入手,比如那些贪心的人,他们在面对价格涨跌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把这些细腻的心理活动写出来,读者就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了。还有玉珍,她为了儿子卖大豆那次,可以着重描写她当时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期望。”
我的茅塞顿开,按照妻子的建议重新梳理思路,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在无数个日夜的煎熬与坚持后,这部以老家农民种地、卖粮为主题的小说终于完成了。
当小说发表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读者们被书中真实又接地气的故事深深吸引,好评如潮。我再次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而这次的成功,让我明白了生活才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日头正毒,我坐在街口的老槐树下,瞧见老邻居刘柱打远处走来,抬手招呼他。
我说:“柱啊,忙完啦?过来坐会儿。”
刘柱走过去,用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
刘柱说:“嗐,二哥,我这一天就瞎忙活。这天真热!”
我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个烟圈:“柱啊,听说你在市里买了房,孩子们都去市里上学了,真有你的!”
刘柱笑了笑,脸上满是自豪:“嗨,这不是这些年倒腾牛,攒了点钱。就想着给孩子们一个好点的学习环境。”
我点点头,神色有些羡慕:“你这十来年可没白辛苦,不像那些搞养殖的,多数都不咋景气。”
提到这,刘柱叹了口气,神色黯淡下来:“谁说不是呢。现在资本大户一掺和,牛市猪市都不行了。散户养猪基本都赔钱,养牛也不像以前,稳赚不赔,现在能保本就谢天谢地咯。”
我说:“是啊,我侄子前两年也想养猪,我劝他。就怕赔得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