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春玲来宝东陪我,那些天我非常亢奋,非得要写出东西来不可。我坐在书桌前,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屏幕上的文档空白一片,光标在左上角闪烁,仿佛是在无情地嘲笑我的江郎才尽。身为一名曾经小有名气的网络小说家,我已经被创作瓶颈死死困住了好几个月。
“又没写出来?”妻子轻轻走进书房,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放在桌上,关切又无奈地问道。
我苦笑着摇摇头:“脑子里一团乱麻,根本不知道从哪儿开始。以前那些灵感就像被抽干了一样。”
国春玲安慰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要不出去走走吧,换个环境说不定能有新想法。”
我听从了妻子的建议,来到了常去的那家茶馆。他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望着窗外人来人往,试图从这喧嚣的市井生活中捕捉一丝灵感。这时,邻桌的一段对话吸引了我的注意。
“你听说了吗?村头老张家的那些事儿,简直比小说还精彩。”一个年轻人眉飞色舞地说道。
“啥事儿啊?快讲讲。”同伴迫不及待地追问。
“老张家靠种地根本养不活家,新世纪初就都出去打工了。出去几年就翻身了,还给儿子买了楼房,不打算回来了,大伙跟着也陆续出去了,出去的都妥了。”
“那些地怎么办?”同伴问。
“留下的人在村里包了更多地,一开始靠种大豆赚了些钱,后来改种玉米。有一年大豆价格疯涨,从不到两块一斤涨到三块,那些机灵的赶紧出手就赚翻了。可就有贪心的,想着再涨涨,结果价格回落了。回落的时候本应该赶紧卖,又有人心存侥幸,还爱面子,觉得之前没卖现在卖太亏,就拖着,结果价格一路跌,到嘴的肥肉就这么没了。”
“还有这事儿呢!那后来咋样了?”
“后来啊,有一家地特别多,大家都羡慕得不行,说他家这下要发大财了,一年能挣十多万呢。结果一打听,行情看跌的时候他家还压着货不出手,最后只能低价卖,空欢喜一场。还有个叫纪万林的,多数时候都看不准行情,就有一回儿子急等着钱花,卖了大豆,价格算中等偏上,其他时候卖大豆价格都没把握好。”
我听着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些发生在老家农村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