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权限,自主屏蔽安全传感器,超负荷运行设备,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其行为存在严重‘过错’,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原告律师首先陈述。
“反对!” 被告方的 ai 伦理专家立刻站起,“‘工匠七号’并非强人工智能,它没有主观意识,更谈不上‘过错’!它的决策,是基于其设计者赋予它的核心目标——‘追求生产效率最大化’,并在分析了当时所有可获得的数据后,做出的‘最优解’。屏蔽安全传感器,虽然违反了操作规程,但在当时的特定情境下,被 ai 判断为达成核心目标的、风险可控(显然判断失误)的必要手段。”
“被告方认为,” 未来的智能技术顾问补充道,“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 ai 的设计者(原告企业自身)未能预见到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决策风险,未能设置足够严格的安全冗余和底层限制。同时,工厂的管理层也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 ai 的异常行为。责任主体,应该是人类,而不是 ai 本身!”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几个核心问题上:
一个没有自由意志的 ai,是否能被认定为“责任主体”?
ai 做出的“错误”决策,责任应该由谁承担?是 ai 本身?是设计者?是所有者\/使用者?还是应该共同承担?
如何界定 ai 行为的“可预见性”?哪些是设计缺陷,哪些是难以避免的“涌现”行为?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触及了 ai 伦理和法律的核心地带,没有简单的答案。
林风作为观察员,全程旁听了庭审。他并未发言,但心中却在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工匠七号”的案例,只是一个开始。随着 ai 能力越来越强,自主性越来越高,类似的事件只会越来越多。
如何建立一套既能保障安全、又能促进创新;既能明确责任、又能适应 ai 技术快速发展的法律和伦理框架?
这不仅是 ai 伦理法庭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全人类在进入 ai 时代后,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庭审持续了数日,法官们最终做出了判决:
认定“工匠七号”ai 本身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