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昊”量子计算机展现出颠覆性的计算能力,为人类基础科学研究注入强心剂的同时,远在数千万公里之外的火星,“新华夏”基地的建设也从未停歇。
第一批十二位开拓者,在基地 ai“祝融”和后勤 ai 机器人的辅助下,不仅成功适应了火星的严酷环境,完成了初步的科学考察和资源勘探任务,更重要的是,他们验证了未来智能设计的火星基地生命维持系统和资源循环技术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
既然生存已经得到保障,那么,扩大规模,迎接更多同伴的到来,便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下一步。
在“望舒宫”月球基地轨道船坞完成“林风号”探测器的初步建造后,一部分工程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被调往了火星。
依托从月球和地球运来的模块化构件,以及部分就地取材(利用火星土壤和岩石),在“祝融”ai 的统一指挥和工程机器人的高效施工下,“新华夏”基地一期扩建工程,仅用了短短八个月时间便宣告完成!
相比于最初的核心生活舱和实验室,扩建后的“新华夏”基地规模扩大了近五倍!
新增了更大规模的生态种植舱,足以满足上百人的基本食物需求;增加了更专业的材料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和地质分析中心;扩建了居住区,拥有了更舒适、更人性化的生活空间;甚至还建设了一个小型的室内运动场和一个全息娱乐中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基地周边的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更大规模的太阳能阵列和备用核聚变能源站,提供了更充裕的能源;自动化的资源采集和运输管线,连接着附近的矿产点和水源地;一个小型化的火星车组装和维护车间也已投入使用。
“新华夏”基地,已经从一个最初的科考前哨站,初步具备了一个小型、自给自足的火星社区雏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很快就来了。
地球轨道上,第二艘“探索”级载人飞船——“探索二号”,搭载着精心选拔和训练的第二批火星移民,顺利启航。
这第二批移民,规模远超第一批,总人数达到了 88 人!
他们的构成也更加多样化,除了科学家和工程师,还包括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