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步打破谈判僵局后,人类代表团与外星文明开启了更为深入的技术交流。双方都意识到,彼此的技术有着巨大的互补潜力,而技术融合将是应对宇宙危机的关键所在。
外星文明首先展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能量传输技术。他们能够通过一种名为“能量弦”的介质,在星系间实现几乎无损耗的能量传输。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对微观量子态的精准操控,使得能量能够以一种极为高效且稳定的方式在远距离间传递。人类科学家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技术若能与人类现有的能量护盾技术相结合,将极大提升护盾的能量供应效率和稳定性。
作为回应,人类代表团向对方介绍了在人工智能算法领域的成果。人类研发的智能算法具有强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迅速做出最优决策。外星文明虽然在科技的许多方面领先于人类,但在智能算法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上,却对人类的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他们意识到,这种智能算法可以应用于他们的一些大型宇宙工程设备的控制系统,使其在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时更加高效。
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双方开始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技术融合实验。人类科学家与外星文明的技术专家紧密合作,将“能量弦”能量传输技术引入能量护盾的能量供应系统进行模拟测试。经过多次调试和优化,他们惊喜地发现,能量护盾的能量传输损耗大幅降低,护盾的整体性能得到了显着提升。同时,外星文明也在他们的设备控制系统中初步应用了人类的智能算法,测试结果显示,设备的响应速度和决策准确性都有了明显提高。
这些初步的成功让双方对进一步的技术融合充满了信心。然而,技术融合并非一帆风顺。在将外星文明的一种用于稳定星系能量的“场调控技术”与人类的天文观测设备相结合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外星文明的场调控技术基于一种与人类认知截然不同的物理模型,要将其融入人类设备,需要对设备的底层架构进行大规模改造,并且要解决两种技术在能量频率和信号调制方面的兼容性问题。
面对这些难题,人类和外星文明的科研人员没有退缩。他们组成了联合攻关小组,日夜钻研。人类科学家凭借对自身设备的熟悉,提出了一系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