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说。
帝辛前中期曾经多次大规模攻伐东夷,但目前并没有发现他晚年大规模征伐东夷的卜辞。
而且在帝辛晚期这十来年,姬周逐渐向东扩张,武王即位后直接观兵盟津了,盟津离朝歌并不远。
帝辛要是在这个时期远征东夷,那也太蠢了吧。
西土对于殷商无比重要的崇国被灭,帝辛也没个反应。
武王能一马平川,跑到盟津观兵,也说明当时殷王畿以西的方国已经全部倒戈姬周。
面对咄咄逼人的姬周,帝辛只在殷王畿西陲的黎国布防了一下,很快黎国被武王揍了一顿,又倒向西周了。
帝辛这段时间到底在干嘛?
我猜测帝辛因为激烈改革,把贵族们得罪完了,出现了西土诸侯投降姬周,东土诸侯看戏的局面,都等着姬周把他赶下台。
殷王畿内还有微子启这样的世族和他对着干。
他真正能控制的只有殷王畿内直属于他的军队和唯他是从的小臣。
即便这样,武王也没有十足把握,盟津观兵后还是回去了。
武王发动牧野之战的这个时间点,可能是帝辛与世族们的斗争到了一个白热化的节点,武王认为机会来了。
即使这样,战斗还是十分激烈,血流漂杵。
也许老世族掌控的那部分部队倒戈了,但直属于帝辛的部队还是跟随着他们的君王,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后世儒者觉得圣王伐纣,应该势如破竹,不会遇到抵抗才对,怎么可能血流漂杵?
显然圣王体系是从周公开始慢慢建立起来的,文王夷平崇国,武王在殷都大搞人祭,都和圣王没有一毛钱关系。
后世儒者可能不知道这事,也有可能知道,但是出于政治目的,为了维护上古人均圣王的史观,继续掩盖下去。
就有说法说孔子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知道了殷商曾经有过人祭的过往,但是他还是什么都没说。(当然这说法有些脑补过度了)
孟子劝谏魏惠王的时候说,子曾经曰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意思就是从人殉到俑殉,没有太大区别,这样搞还是要断子绝孙的。
如果孔子连俑殉、人殉都反对,更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