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的母亲简狄(简狄本人不可考)吞鸟蛋的传说可能能与大汶口文化的女性口含小球习俗联系起来。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商族和东夷可能出自同个祖先。
《史记》中的昭明、曹圉等也不知道从何而来。亥之前的商人历史依然处于古史传说阶段,难以考证。
哪怕是亥,也还是半人半神半图腾的形象,“亥”字在甲骨中似鸟形,可能玄鸟就是出自此。
从亥开始,商人从漳水(即滳水)发迹,商这个称呼可能来源于滳水,因为商人善于贸易,商又和贸易联系了起来。
从上甲开始,商王死后都用日名来称呼。虽然晚商前几乎没有出土文字(成熟文字的历史可能还没有商朝历史久远)。
但是晚商的商人应该不至于捏造祖先,甲骨文也不可能凭空冒出来,至少从上甲开始,他们还是能搞清楚的,因此把上甲算作逐渐步入信史时代(当然要求严谨的话,还是从盘庚开始算),也许可以。
至于上甲之前,我严重怀疑在晚商的时候,商人自己就已经搞不清楚了。
经过几代商王经营,先商不断壮大并逐渐南下,与东夷联盟,覆灭夏后。考古皆可证,但是这一说法基本建立在二里头是夏墟的基础上。
三、夏
虽然作者主观上认为大概率二里头=夏都=西邑,但作者主观其实没啥用。
由于二里头遗址断代较晚,不能排除是早商都城西毫的可能。
如果真的是早商文化,那前面这一大段推论基本都是错的,甚至商人是不是发源于漳水都有了疑问。
二里头至三期才出现了明显的广域王权国家特征,到四期就是早商了。可见即使二里头是夏,其强盛的时期也就七八十年的样子
而且二里头只能对应夏中晚期,二里头之前的夏又在哪呢?龙山晚期?陶寺晚期?王城岗遗址?新砦遗址?争议太大。
二里头一直延续到早商,也有可能是成汤灭夏后,和后面的武王伐纣封武庚于殷一样,并没有毁灭夏国,再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废弃了夏都。
夏人肯定不是自称夏,也不可能自称西邑(哪怕西邑真的和夏有关,那也是只是商人指代夏都)。
就像商人自称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