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交通不便,物流成本\"李建国提出质疑。
\"这正是永昌的盲区。\"陈宇拿起一根教鞭,指着地图上的乡镇,\"我们可以和当地供销社合作,采取"以货易货"的方式。比如用缝纫机换粮食,再把粮食卖给国营粮站。这样既能解决销路问题,又能回笼资金。\"
会议结束时,暮色已经笼罩了黄浦江。陈宇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对岸霓虹初上。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是老家的二叔打来的:\"小宇,村里好多人想买缝纫机,可镇上根本买不到\"这个意外的电话,让陈宇更加坚定了开拓农村市场的决心。
接下来的半个月,陈宇带着团队跑遍了江浙沪的大小乡镇。在嘉兴的一个供销社里,他遇到了难题。供销社主任老吴连连摇头:\"小陈啊,我们也想帮你,可上面规定只能卖国营厂的货。\"
陈宇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吴主任,这是省轻工局下发的《关于搞活商品流通的通知》,里面明确提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市场建设。而且我们的缝纫机比国营厂的便宜20,还提供上门维修服务。\"说着,他掏出一张宣传单,上面印着\"买缝纫机送绣花教程\"的字样。
老吴眼睛一亮:\"这个点子好!现在农村姑娘结婚都讲究陪嫁缝纫机,要是能学绣花,肯定受欢迎。\"两人一拍即合,当场签订了首批500台的订单。
消息传回公司,士气大振。生产车间连夜加班加点,包装线上的工人们哼着小曲,干劲十足。但陈宇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他安排市场部在乡镇广播站投放广告,又联系了当地的民间剧团,在演出前插播产品介绍。
正当陈宇的农村市场计划如火如荼展开时,张永昌坐不住了。他派人在各个乡镇散布谣言,说陈宇公司的缝纫机是\"二手翻新货\"。这些谣言很快传到了老吴耳朵里,他打电话质问陈宇:\"小陈,这到底怎么回事?\"
陈宇早有准备。他带着质检报告和生产车间的录像赶到供销社,当着老吴的面,拆开一台缝纫机展示内部结构:\"吴主任,您看这齿轮的做工,还有这烤漆工艺,怎么可能是翻新货?我怀疑是竞争对手在搞鬼。\"说着,他掏出一份匿名举报信,上面详细记录了永昌公司雇佣闲散人员造谣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