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二十余个\"日升昌\"特制银锭,狮头浮雕在黯淡天光下泛着诡异的青灰色。他抓起一枚,入手却比正常官银轻了三分,指尖发力,\"咔\"的一声轻响,银锭竟从中间裂开——
里面是空的。
更精确地说,是被精心凿成了火药舱的形状。内壁残留的硫磺燃烧后形成的黑痕呈蛛网状蔓延,凹槽处还凝结着暗红结晶,正是琉球硝石与硫磺混合爆炸后的残留物。这些根本不是银锭,而是伪装成银两的火药运输容器!
\"果然如此……\"沈墨冷笑。他的指尖抚过银锭底部的凹槽,那里刻着一行小字:\"丙申年闽海关验\"。与暗渠中发现的炮弹铭文一模一样。潮湿的海风突然卷着咸腥扑面而来,沈墨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际,远处大报恩寺琉璃塔的轮廓若隐若现。那些藏在国子监典籍里的密码、红袖刀主人留下的警告、守阁老人袖口的莲花灼痕,此刻都与眼前中空的银锭串联成线——一场横跨朝堂与江湖的火器走私阴谋,正在潮水退去的瞬间,露出了它狰狞的獠牙。
二、船板的密码
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灌入船舱,沈墨就着舷窗透进的微光,用匕首刮去隔板上凝结的海藻。当最后一块青苔剥落时,密密麻麻的符号赫然显现——扭曲的葡文数字与晋商特有的暗码交织,如同某种神秘的符咒。这些符号与城郊废弃炮坊墙上的刻痕如出一辙,在《火龙经》残页上也出现过,此刻正对应着二级推进装置的关键参数。
“3…7…9…”沈墨低声念诵,手指在炭笔拓印的纸张上快速比划。突然,船外传来“咯吱”一声轻响——那是靴子踩断贝壳的脆响,在寂静的滩涂上格外刺耳。他闪电般滚入货舱阴影处,腰间短刃已经出鞘,冰冷的触感贴着手心。
月光被遮挡的瞬间,一个佝偻的身影贴着船身摸索而来。老渔民的蓑衣在风中沙沙作响,布满老茧的手却异常稳当。沈墨眯起眼睛,注意到对方挎着的鱼篓里露出半截算盘——算珠是南洋血檀,这种名贵木料绝不会出现在普通渔民手中。
“不是渔民。是晋商暗桩。”沈墨屏住呼吸,看着老人警惕地环顾四周,突然弯腰扒开泥沙。月光照亮他手中的物件,沈墨瞳孔骤缩——那是一截断裂的镣铐,材质竟是非洲特产的铁梨木,坚硬程度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