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朕以为此次大胜,头功在牺牲将士,不光此次,日后每次大胜,头功均在牺牲将士!”
“朕决定,于德胜门外修建英烈祠,勒石立碑,凡为国为民牺牲之将士,皆入祠供奉,凡日月尚存,则香火不断,每年三月二十五,由太子率文武百官大祭!”
这个计划并不是朱由检脑子一热想出来的。
而是提出三十六功臣之后,便已经有了打算。
虽然大部分朝代到后期都是亡于土地兼并和武备废弛。
但连首都都废到这个地步的,也就明朝了。
其中纵使有皇帝瞎搞和百官贪腐过甚的原因,然而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
在明初之时,阶级重组,土地兼并并不严重,卫所军户可以安心种田自给自足,每人五十亩田,免除一切田赋和劳役。
军户就算战死了,他的儿子照样也是军户,可以继承他的五十亩田,战死还有抚恤。
没有后顾之忧,自然战力强悍。
可一旦土地兼并开始,不用缴纳赋税的卫所兵便成了地方豪族眼中的一块肉。
在卫所官员和豪族的共同蚕食下,军户彻底沦为私奴,甚至因为户籍制,军户世世代代都只能为奴。
别说战力了,连为人的尊严都没有,驱除鞑虏、五征漠北、威震四方的明军,变成了地位最低下的丘八。
想要将明军战力提上来,仅靠词条是远远不够的。
光是武装这十万大军,就已经花了将近两千万两白银,朱由检根本花不起。
眼下分田更不可能,北边有女真,西边有李自成,南边有世家豪族,连理清田亩的都没有,谈何分田。
因此,朱由检才定下英烈祠的修建计划,先提升军户的社会地位,增强战心。
顺便给全天下的明军看看,皇帝时刻记着他们呢,就算牺牲,也会香火不绝,共被万民敬仰。
能收回点军心就是一点,免得到时来一支部队就得备一个加忠诚度的词条。
对此,倪元璐等人也没有拒绝的理由,更不会拒绝。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立庙起碑更是跟儒家强调的礼法性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