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厂那边已经开始为量产做准备了,诺基亚那边的交流也箭在弦上,要是芯片这边卡住了……”
林轩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他面前的屏幕上,同样显示着来自测试实验室的实时数据和bug报告。他知道,这正是“蜂鸟”项目最关键的“攻坚期”,也是最考验团队韧性和他本人决策能力的时刻。
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焦虑或慌乱。他仔细地阅读着每一份技术分析报告,特别是关于基带失锁和系统死锁的初步定位信息。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与他脑海中那个庞大的、关于未来移动芯片技术演进的知识库进行着比对和关联。
“基带在高动态衰落下的失锁……均衡器的鲁棒性……软件处理延迟……” “b da与dsp图形操作并发……总线仲裁……异常状态……”
一些模糊的、来自前世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他知道,这两个看似孤立的问题,很可能都指向了c设计中一个共同的、但又极易被忽视的深层难点——复杂系统下的“鲁棒性”(robtness)和“异常处理”(exception handlg)。
当夜幕再次降临,实验室里依旧灯火通明,但弥漫的却是令人窒息的沉闷时,林轩的身影出现在了验证中心。他没有责备,也没有施压,只是平静地走到仍在苦苦挣扎的基带团队和系统验证团队中间。
“大家辛苦了。”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抬起头看向他。
“我知道,这两个bug很棘手,让大家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和挫败。”林轩的目光扫过众人疲惫的脸庞,“但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冷静,越要相信我们自己的能力。”
他走到基带测试平台前,看着屏幕上那杂乱的信号和错误日志,对张建华说道:“老张,关于失锁的问题,我有一个想法。除了继续优化均衡器算法本身,我们能不能在物理层控制器里,加入一个基于‘信号质量快速评估’的‘前馈’机制?当检测到信道质量急剧恶化时,不是被动地等待均衡器失效后再去重新搜索,而是主动地、提前地调整接收机的增益和同步跟踪环路的带宽,甚至可以短暂地切换到一种更‘鲁棒’但速率稍低的接收模式,以牺